"良马既闲":一位戎装武士骑着训练有素的宝马,
# 闲:熟习。
"丽服有晖":身披华丽坚硬铠甲。
"左揽繁弱":左手揽着名为繁弱的强弓,
# 繁弱:古良弓名。
"右接忘归":神情自若用右手把矢名为忘归的箭搭上。
# 忘归:矢名。
"风驰电逝":他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广阔的原野,
"蹑景追飞":速度快得能把一掠即逝的影子超跨。
"凌厉中原":他气概非凡奋行直前地欲凌厉山河,
# 凌厉:奋行直前的样子。
"顾盻生姿":他顾盼生辉神采飞扬驰骋在中原上。
# 盻:一作盼。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歌描绘了训练有素的良马、光彩照人的丽服,以及骑士左手持繁弱之弓、右手握忘归之箭的英武形象,通过“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展现其迅疾如风的速度,以“凌厉中原,顾盻生姿”刻画其纵横中原时的飒爽神采,表达了对从军兄长的赞美与期许。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全诗未直接刻画人物面容神情,而是通过“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等描写,以训练有素的骏马、鲜丽生辉的衣饰、精良名贵的弓箭等物象,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身份的高贵与气度的不凡,使人物形象在器物服饰的映衬中自然立现。动静结合:前四句“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为静态铺陈,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人物的乘骑、服饰与装备,形成稳定的画面基调;后四句“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转入动态刻画,用“风驰电逝”“蹑景追飞”等极具动感的意象,展现人物纵马疾驰的飒爽英姿,末句“顾盻生姿”又以细微的动态收束,使动静之间张弛有度,既凸显人物的英武豪迈,又暗含从容闲逸的气质。比喻:“风驰电逝”两句,将人物奔驰的速度比作迅疾的风雷、飞逝的闪电,通过一系列自然物象的类比,强化了画面的动态感与冲击力,让读者在感官体验中深切感受人物纵横驰骋的气势。夸张:“蹑景追飞”人物奔驰的速度夸张到能追上影子、追逐飞鸟,影子本无形无质,飞鸟翱翔于天际,常人难以企及,而诗中人物骑着马却能够做到。这种夸张手法突破了现实的束缚,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极为震撼的画面,将人物骑马驰骋的英姿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 分段赏析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首句以“良马”与“丽服”的对仗,展现从军者装备精良——良马训练有素(“闲”通“娴”,意为娴熟),华服闪耀光辉,仅用八字便勾勒出人物器宇轩昂的外在形象。“左揽繁弱,右接忘归”,“繁弱”为古代名弓,“忘归”是良箭别称,典出楚共王射猎云梦的典故。诗人以具体器物代指武艺,左右开弓的动作描写,既暗示其精通骑射,又通过“揽”“接”两个动词,赋予画面动态感,彰显从军者临战的从容姿态。“风驰电逝,蹑景追飞”,运用比喻手法,将人马奔驰的速度比作疾风闪电,甚至能追逐影子与飞鸟(“蹑景”即追影)。这种夸张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场的紧张氛围,更以“逝”“追”等动词,强化了人物勇往直前的气势,与嵇康诗中一贯的洒脱风格相呼应。“凌厉中原,顾盻生姿”,“凌厉”二字凸显征战时的勇猛无畏,“中原”既指地理范围,亦暗喻战场的广阔。末句“顾盻生姿”尤为精妙:回头顾盼间神采飞扬,既展现从军者的自信威严,又暗含嵇康对兄长英气勃发的赞赏。此句化用《后汉书》中“顾盼生姿”的典故,将静态描写转化为动态风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嵇康作为思想深邃的哲人,诗歌创作并非其擅长领域,其诗作往往因议论过甚而流于枯涩。但此作却未明显陷入此类局限(至少程度较轻),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那凌厉奔飞却又闲逸自由的姿态,洋溢着诗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所谓“魏晋风度”,其内涵虽抽象微妙、难以尽述,然在这首诗里,却切实呈现出若干典型特征,值得读者深入品读。该诗突破了作者惯常的创作局限,以鲜明的形象特质,为理解魏晋时期独特的精神风尚提供了生动的文学注脚,其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均值得珍视。
上一篇:魏晋·佚名《时人为吕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