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
jiā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勃浏览量:2
fàn
fàn
dōng
liú
shuǐ
fēi
fēi
běi
shàng
chén
guī
cān
jiāng
bié
zhào
shì
juàn
yóu
rén
cān
bié
guī
zhào
yǐn
hán
zhōu
jiāng
gāo
xià
yīng
xiǎng
chéng
qiū

译文

东流的江水缓缓浮荡,北上的车马扬起纷飞尘土。归家的马车与离别的舟船相遇,承载的皆是厌倦漂泊的游子。离去的马匹在岔路嘶鸣,返程的孤舟停泊在冷寂的沙洲。江畔的树叶纷纷凋落,此刻应遥想故乡的秋色。

逐句剖析

"泛泛东流水":东流的江水缓缓浮荡,

"飞飞北上尘":北上的车马扬起纷飞尘土。

"归骖将别棹":归家的马车与离别的舟船相遇,

"俱是倦游人":承载的皆是厌倦漂泊的游子。

"去骖嘶别路":离去的马匹在岔路嘶鸣,

"归棹隐寒洲":返程的孤舟停泊在冷寂的沙洲。

"江皋木叶下":江畔的树叶纷纷凋落,

"应想故城秋":此刻应遥想故乡的秋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临江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此诗以羁旅漂泊为主题,其一通过“泛泛东流水,飞飞北上尘”的流动意象,勾勒出江流与车马交织的旅途图景,借“归骖将别棹,俱是倦游人”直抒游子倦怠漂泊、身世浮沉之叹;其二以“去骖嘶别路,归棹隐寒洲”的动静对比,刻画离别之悲与归途之寂,再以“江皋木叶下,应想故城秋”的萧瑟秋景,将落叶纷飞与故园遥思相融,深化时光流逝、乡愁难遣的苍凉意绪。全组诗语言凝练,善用象征与对比,通过江流、车尘、寒洲、木叶等意象,将自然物象与人生际遇交织,既展现了初唐诗风的清新明净,又透露出诗人对宦游生涯的疲惫与生命孤寂的哲思,体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对五言诗境的开拓与情感张力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羁旅诗。全诗语言凝练,善用“流水”“尘烟”“寒洲”“落叶”等象征性意象,既展现初唐诗风由齐梁绮丽向盛唐气象过渡的清新特质,又以物我互映的笔法,传递出诗人对宦海浮沉的疲惫与生命孤旅的深刻体悟,体现了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对诗歌意境与情感厚度的开拓。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一二句以动态意象开篇,勾勒出江流与风尘交织的羁旅图景。“泛泛”形容江水浮荡之态,暗喻漂泊无定;“飞飞”摹写尘土飞扬之状,象征世途纷扰。两者一东一北,方向各异,却共同指向游子身不由己的宿命感。王勃以“流水”“尘烟”的物理流动,隐喻人生如寄的苍凉,既展现初唐诗风的清新气象,又透露出对宦海沉浮的厌倦。三四句借车马舟船的相逢与离别,深化羁旅主题。“归骖”与“别棹”形成空间上的对立:前者指向归途的车马,后者象征远行的舟船,两者虽方向相悖,却承载着同样“倦游”的旅人。王勃以“倦”字统摄全联,既指旅途劳顿,更暗含对功名追逐的疲惫,呼应其被贬后“厌人间”的出世之思。第二首一二句以声景结合的手法,刻画离别的哀愁与归途的孤寂。“嘶别路”以马鸣声渲染离情,赋予离别以听觉的悲怆;“隐寒洲”则以孤舟隐没于冷寂沙洲的画面,强化归途的凄凉。一“去”一“归”,一“嘶”一“隐”,既形成动静对比,又通过空间位移的张力,暗示人生漂泊的无常与无奈。三四句借秋景抒乡愁,将自然物象与怀旧之情相融。“木叶下”以萧瑟秋色勾连时空,落叶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故园秋意的投射;“应想”二字以揣度语气,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转化为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王勃早年受道家思想影响,此联中“木叶”凋零与“故城”遥思的意象,既是对生命易逝的感怀,亦隐含对归隐安定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下一篇:唐·无可《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