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hào
lóng

朝代:汉作者:刘向浏览量:2
gōng
gāo
hào
lóng
gōu
xiě
lóng
záo
xiě
lóng
shì
diāo
wén
xiě
lóng
shì
tiān
lóng
wén
ér
xià
zhī
kuī
tóu
yǒu
shī
wěi
táng
gōng
jiàn
zhī
ér
xuán
zǒu
shī
hún
zhǔ
shì
gōng
fēi
hào
lóng
hào
lóng
ér
fēi
lóng
zhě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雕镂装饰的也是龙,支撑房屋的柱子上也刻着龙的图形,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恐惧而神色不定。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逐句剖析

"叶公子高好龙":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

# 子高:叶公的字。,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钩以写龙":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 写:画。,钩:衣服上的带钩。

"凿以写龙":支撑房屋的柱子上也刻着龙的图形,

#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以写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 以:在。,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闻:听说。

"窥头于牖":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 牖:窗户。,窥: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施尾于堂":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 堂:厅堂。,施:延伸,同“拖”。

"叶公见之":叶公一看是真龙,

"弃而还走":转身就跑,

# 还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逃跑。

"失其魂魄":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

"五色无主":恐惧而神色不定。

#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是:由此看来。好:喜欢。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 夫:这,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叶公好龙》是西汉刘向在《新序·杂事五》中记载的一则寓言,讲述楚国叶公表面狂热推崇龙纹装饰,家中处处刻龙,却在真龙现身时吓得魂飞魄散的故事。全文以白描手法对比叶公的虚伪与天龙的率真,揭露其“好似龙而非龙”的本质,讽刺言行不一、追逐虚名的伪善者。故事借“叶公好龙”提炼为成语,成为批判名实相悖、表里不一的经典范例,至今仍被用于抨击政治作秀或虚浮作风,语言凝练却寓意深刻,兼具文学性与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也是一篇讽刺题材的哲理作品,通过叶公对“龙”的狂热追捧与直面真龙时的惊恐逃窜的戏剧性对比,揭露了现实中追逐虚名、言行相悖者的荒诞本质,讽刺了以口号标榜理想却畏惧真实挑战的伪善作风,以凝练笔法揭示了名实不符、表里不一的深层人性弱点。

2. 写作手法

对比:“叶公子高好龙”和“是叶公非好龙也”进行对比,开篇点明叶公“好龙”,结尾直接否定其真实性,形成首尾呼应的对比结构,强化讽刺效果。比喻:以“龙”为喻,象征本质与表象的冲突,“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叶公用“龙”作为装饰符号,象征他对“龙”的表面推崇。这里的“龙”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被符号化的形象,暗喻世人追逐的虚名或形式化的理想。

3. 分段赏析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开篇点明叶公对龙的痴迷,通过“钩”“凿”“屋室雕文”三个具体场景,展现其近乎偏执的喜好。排比手法​​强化叶公“好龙”的表面性,暗示其行为的仪式化与虚假性。铺垫叶公的“好龙”形象,为后文真龙现身时的反差埋下伏笔,暗讽表里不一之人。“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动词“窥”“施”生动刻画真龙的动态,与叶公刻意营造的“龙居”形成对比。叶公精心布置的“龙元素”与真龙的真实存在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虚假与真实的冲突。通过天龙主动示好的情节,揭示叶公“好龙”的虚伪本质——仅追求表象,畏惧真实。“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动作描写“弃而还走”与神态描写“失其魂魄”形成递进,强化叶公的怯懦与虚伪。以“五色无主”极言其恐惧,讽刺其表里不一的荒诞。直接揭露叶公的虚伪本质,呼应前文对其“好龙”行为的质疑,深化主题。“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结尾议论点明寓意,语言简洁有力,以判断句式总结全篇。将“好龙”与“好似龙非龙”对比,揭示人性中虚假崇高的普遍性。批判社会上“叶公式”的伪善现象,倡导言行一致、真诚务实的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上邪》

下一篇:汉·刘向《荆轲刺秦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