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逢鸠":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
# 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逢:遇见,遇到。,枭:又称鸺鹠,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鸠曰":斑鸠问它:“
"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安家呀?”
# 之:到。安之,即“之安”,去哪儿。,安:哪里。,将:打算、准备。,子: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枭曰":猫头鹰说:“
"我将东徙":我要向东边搬迁。”
# 东徙:向东边搬迁。徙,搬迁。
"鸠曰":斑鸠问:“
"何故":是什么原因呢?”
# 何故:什么原因。故,原因。
"枭曰":猫头鹰说:“
"乡人皆恶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 乡人皆恶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皆,都。恶,厌恶。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东徙":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 以故:因此。以,因为。故,原因,缘故。
"鸠曰":斑鸠说:“
"子能更鸣":如果你能改变叫声,
# 更:改变。
"可矣":就可以了;
"不能更鸣":你要是不改变叫声,
"东徙":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
"犹恶子之声":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 犹:仍旧,还。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以鸟为题材的寓言,以两只鸟的对话形式展开,揭示出“改变环境前,先改变自己”的核心主题。
2. 分段赏析
“枭逢鸠”以简练对话展开寓言叙事,每句均承载情节推进与哲理思辨:“枭逢鸠”:开篇以动物拟人化构建戏剧冲突。枭(猫头鹰)与鸠(斑鸠)的相遇,暗喻两种生存智慧的碰撞——枭象征与环境冲突的个体,鸠则代表理性旁观者。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格化特征,使抽象道理具象可感。“鸠曰:‘子将安之?’”:鸠的主动发问体现寓言中“智者”角色的引导性。疑问句式引发读者对枭迁徙动机的关注,为后续哲理阐述埋下伏笔,语言简洁却暗含思辨张力。“枭曰:‘我将东徙。’”:枭的回答直白暴露其逃避心理。“东徙”作为具体行动,凸显其面对困境时“治标不治本”的思维局限,与后文鸠的诘问形成逻辑闭环。“鸠曰:‘何故?’”:鸠的二次追问强化寓言的诘问结构。单字“何故”以质询语气打破枭的叙事主导权,迫使读者与鸠共同审视事件本质,体现寓言“诘难式”说理特色。“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此句揭示核心矛盾。“皆恶”强调群体排斥的绝对性,“以故”凸显因果逻辑的表层合理性,实则暗藏逻辑漏洞——将自身缺陷归咎于环境,为鸠的反驳提供靶点。“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结尾双重复句构成寓言的思辨高潮。前句“能更鸣”提出根本解决路径,后句“犹恶子之声”以假设句式强化结论必然性。并列结构中,“更鸣”与“东徙”形成价值取舍,直指“内修”优于“外避”的核心寓意。
3. 作品点评
当主体将困境归咎于外部环境时,实则是拒绝承担自我省察的伦理责任,而真正的精神蜕变,永远始于对自身缺陷的清醒认知与直面困境的勇气重构。
上一篇:汉·晁错《论贵粟疏》
下一篇:汉·司马迁《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