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晋平公对师旷说:“
#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于:向。,晋平公:(未知―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
"吾年七十欲学":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
# 欲:想要。,吾:我。
"恐已暮矣":恐怕已经晚了!”
# 暮:这里指“晚,末”。,已:副词,已经。,恐:恐怕,担心,害怕。
"师旷曰":师旷说:“
"何不炳烛乎":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
# 乎:呢。,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炳:点燃。,何:为什么。
"平公曰":晋平公说:“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
# 戏:作弄,戏弄。,为人臣:做臣子的。为:作为。,安有:哪有。安:怎么,哪。
"师旷曰":师旷说:“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
# 安敢:怎敢。,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臣闻之":我听说,
# 闻:听说,听闻。,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少而好学":少年时喜好学习,
# 好:喜欢,喜好。,而:表并列,并且。,少:年少。
"如日出之阳":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
# 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
"壮而好学":壮年时喜好学习,
# 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如日中之光":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
# 日中之光:正午(强烈)的太阳光。
"老而好学":晚年时喜好学习,
"如炳烛之明":如同拿着蜡烛照明,
# 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
"炳烛之明":点上烛火照明,
# 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炳烛:把蜡烛点燃。炳,光明,显明。
"孰与昧行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平公曰":晋平公说:“
"善哉":说得真好啊!”
# 善哉:说得好啊!善:好的,善良的。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劝学的散文,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体现了学无止境、老当益学的深刻道理,鼓励人们无论何时都应积极学习,不因年龄或困难而轻言“来不及”。
2. 分段赏析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晋平公首先说出自己的顾虑:“我七十岁了,想学习,怕已经太晚了。”这句话很真实,直接点出了很多人年长后面对学习时的担忧“年纪大了,现在学还来得及吗?”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师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却巧妙地引导晋平公换个角度思考:年纪大的人学习,或许不像年轻人那样“精力充沛”,但依然有自己的方式,就像蜡烛虽暗,却能照亮。“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晋平公接着反问:“哪有臣子戏弄君主的道理?”这说明他对师旷的回答有些疑惑,觉得“炳烛”可能只是玩笑,也反映出他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不愿意随便接受敷衍的说法。“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师旷赶紧解释自己不敢戏弄君主,然后说出核心观点:“少年时学习,像刚升起的太阳那样明亮;壮年时学习,像中午的太阳那样炽热;老年时学习,像点燃的蜡烛那样微弱却温暖。”他用生活中常见的“日出”“日中”“炳烛”三种场景作比喻,把学习道理变得具体:不管哪个阶段,学习都有它的价值,哪怕像烛火一样微弱,也比在黑暗里摸索强。最后用“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反问,进一步强调“老而好学总比不学好”的结论。“平公曰:‘善哉!’”晋平公听完只说了一句“好啊!”,虽然简短,却说明他认同了师旷的观点,年龄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都不晚。
上一篇:汉·嵇康《五言诗三首 其一》
下一篇:汉·曹操《步出夏门行·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