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rén
yǒu
zhě

朝代:汉作者:刘向浏览量:1
sòng
rén
huò
xiàn
zhū
hǎn
hǎn
shòu
xiàn
zhě
yuē
:“
:“
shì
rén
rén
wéi
bǎo
gǎn
xiàn
zhī
。”
。”
hǎn
yuē
:“
:“
tān
wéi
bǎo
ěr
wéi
bǎo
ruò
zhě
jiē
sàng
bǎo
ruò
rén
yǒu
bǎo
。”
。”
shǒu
ér
gào
yuē
xiǎo
rén
huái
怀
yuè
xiāng
qǐng
。”
。”
hǎn
zhì
zhū
shǐ
使
rén
wéi
zhī
gōng
zhī
ér
hòu
shǐ
使
suǒ
sòng
guó
zhī
zhǎng
zhě
yuē
:“
:“
hǎn
fēi
bǎo
suǒ
bǎo
zhě
jīn
bǎi
jīn
shǔ
shì
ér
ér
shǔ
shì
zhī
bǎi
jīn
shì
rén
rén
bǎi
jīn
shì
zhī
dào
zhī
zhì
yán
shì
xián
zhě
xián
zhě
zhì
yán
zhī
jīng
jīng
zhī
hǎn
zhī
suǒ
bǎo
zhě
zhì
。”
。”

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愿意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无法安全穿过乡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粗鄙的人必定会选择百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逐句剖析

"宋人或得玉":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

# 得:得到。,或:有个人。,宋人:宋国人。

"献诸子罕":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

#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子罕弗受":子罕不愿意收。

# 弗:不。

"献玉者曰":献玉石的人说:“

"以示玉人":我给玉匠看了,

# 示:给……看。,以:拿,把。

"玉人以为宝也":玉匠说这是块宝石,

# 玉人:加工玉的人,玉匠。

"故敢献之":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 故:所以。

"子罕曰":子罕说:“

"我以不贪为宝":我把不贪当作宝,

# 贪:爱财,贪财。

"尔以玉为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 以玉为:以……为:当做。,尔:代词,你。

"若与我者":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

# 若:倘若,假若。

"皆丧宝也":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

# 丧:失去,丢掉。,皆:全,都。

"不若人有其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 人:各人,各自。,不若:不如。若,动词,如。

"稽首而告曰":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

# 稽首:叩头。

"小人怀璧":小人拥有玉,

"不可以越乡":无法安全穿过乡里,

"纳此以请死也":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子罕置诸其里":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

"使玉人为之攻之":让工匠替自己雕玉,

"富而后使复其所":(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

"故宋国之长者曰":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 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子罕非无宝也":子罕不是没有宝贝,

# 宝:宝物,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宝。

"所宝者异也":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

"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

# 儿子:婴儿。,搏黍:黄莺。

"儿子必取搏黍矣":他肯定要黄鹂鸟;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

# 鄙人:鄙俗的人。

"鄙人必取百金矣":粗鄙的人必定会选择百金;

"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

# 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

"贤者必取至言矣":贤者必取至言。

"其知弥精":人的知识越精深,

# 精:精深。,知:通“智”,知识或智慧。

"其取弥精":他的抉择也越精妙;

"其知弥粗":只能看到糟粕的人,

"其取弥粗":只会去获取糟粕。

"子罕之所宝者至矣":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宋人有得玉者》是两汉时期刘向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子罕弗受玉”的故事,展现了子罕的高尚品德与价值观。宋人献宝玉给子罕,子罕拒绝接受,称自己以“不贪”为宝,认为若接受宝玉,自己与献玉者都将丧失各自的“宝”。宋国长者通过对比不同人对宝物的选择,强调子罕珍视的是道德与精神追求,而非物质财富。全文反映了古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及“德高于物”的观念,子罕的廉洁自律与高尚情操得以凸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文出自《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更名为《春秋左氏传》,后简称《左传》。传统观点认为,此书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阐释孔子所著《春秋》而作。其记事时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纲,通过具体史实对其纲目进行阐释,属于儒家经典著作。西汉时期它被称作《左氏春秋》,东汉后改称《春秋左氏传》,并由此固定简称。《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从性质上看,它是一部独立成书的历史著作。关于作者,司马迁、班固均认定为左丘明,此说法目前有史料支撑,可信度较高。尽管部分学者推测其成书于战国初年,但缺乏确凿史料依据,只能视为猜测性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了“子罕弗受玉”的故事,体现了子罕以“不贪”为宝的高尚品德和古人“德高于物”的价值观。

2. 分段赏析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两句,开篇点明故事核心事件。简洁交代宋国人获得宝玉后献给子罕,而子罕直接拒绝,迅速切入矛盾冲突,为后续对话展开埋下伏笔,凸显子罕面对物质诱惑时的果断态度,初步展现其不同于常人的价值观。“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此为献玉者的辩解。他以玉匠鉴定宝玉为“宝”作为理由,试图说明献玉的合理性,反映出常人对“宝”的认知停留在物质价值层面,与子罕的精神追求形成鲜明对比,为两人对“宝”的不同定义做铺垫。“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是子罕的核心回应。他明确提出“以不贪为宝”的观点,将“宝”的概念从物质升华为精神层面,指出若接受宝玉,双方将分别丧失各自珍视的“宝”,既表明自己坚守道德的决心,又暗含对献玉者重物质轻德行的委婉规劝,展现出其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清晰的价值观。“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献玉者行大礼陈述难处。他因身怀宝玉难以还乡,担心招致灾祸,故以献玉求免于难,揭示出普通人在物质财富面前的困境与无奈,从侧面衬托出子罕拒绝宝玉的难能可贵,也为故事发展增添新的情节张力。“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描述子罕的处理方式。他将献玉者安置在自己乡里,命玉匠雕琢宝玉,待其致富后送其返乡,既解决了献玉者的实际困难,又避免了直接接受宝玉的道德争议,体现出子罕不仅坚守原则,还富有智慧与仁心,进一步丰满了其人物形象。“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借宋国长者之口发表议论。直接点明子罕并非无“宝”,只是所珍视的“宝”与常人不同,引出后文对不同人“宝”的选择的对比,将故事上升到对价值观的探讨层面,为深化主题做过渡。“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运用设喻和对比手法。通过小孩、鄙人、贤者对不同“宝物”的选择,层层递进地说明人的认知层次决定其价值取向:小孩因幼稚选“搏黍”,鄙人因低俗选“百金”,贤者因高尚选“道德之至言”,直观展现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的道理,强化了子罕重道德之“宝”的崇高性。“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总结全文并升华主题。前两句直接点明认知水平与选择境界的关系,后句高度评价子罕所珍视的“不贪”之德为最高境界的“宝”,既呼应开篇子罕的观点,又通过理性议论深化了文章主旨,批判了重物质轻道德的世俗观念,倡导以精神追求为核心的价值观,对当今社会亦有警示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戴圣《礼记二则》

下一篇:汉·嵇康《代秋胡歌诗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