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宣王问群臣曰":楚宣王问群臣,说:“
# 曰:说。,荆宣王:楚宣王。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
#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之:介词,作用在于取消“北方畏昭奚恤”得独立性,使它作为“闻”的宾语。,北方:当时指中原各诸侯之国。
"果诚何如":果真是这样吗?”
# 果诚何如:真正怎么样呢?“果”和诚是同义词,都是真正的意思。何如,怎么样。
"群臣莫对":群臣无人回答。
#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人。
"江乙对曰":江乙回答说:“
"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
# 食:吃。,求:寻求,寻找。
"得狐":找到了一只狐狸。
"狐曰":狐狸对老虎说:
"‘":‘
"子无敢食我也":您不敢吃我,
# 食:名词作动词,吃。,无敢:不敢。,子:你。
"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
# 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使:派遣、命令。,天帝:上天。
"今子食我":如果您吃掉我,
"是逆天帝命也":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 命:意旨,命令。,逆:违抗。,是:这。
"子以我为不信":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信:言语真实。,以我为:以......为......:认为......是......。
"吾为子先行":我在前面走,
# 吾为子先行:我为你在前边走。为,介词。先行:在前头走为后面人开路。行,相当于现在汉语的“走”。
"子随我后":您跟在我的后面,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
# 走:逃跑。
"虎以为然":老虎认为狐狸说得有道理,
# 虎以为然:老虎以为狐狸说的很对。以为,认识,觉得。然,对,不错。
"故遂与之行":就和狐狸同行,
# 遂:于是,就。,故:所以。
"兽见之":群兽见了它们,
"皆走":都纷纷逃奔。
# 走:逃跑。,皆:都。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
# 而:才。,畏:害怕。
"以为畏狐也":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今王之地五千里":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
# 今王之地五千里:“地”和“方”不是一个词。读到“地”时应略停顿一下。方五千里。五千里见方,即东至西五千里,南至北 五千里。不要误会为五千方里。
"带甲百万":大军百万,
# 带甲:披盔甲,指披甲的战士。
"而专属之于昭奚恤":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 属:委托。之,指百万军队。,专:专一,单独。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
# 畏:害怕。,故:所以。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
#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其实:这件事的实情。“其实”是状语,“北方之畏昭奚恤”是本句的主语,“畏王之甲兵”是本句的谓语。甲兵,这里指军队。
"犹百兽之畏虎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 犹:好像。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说理散文。讲述荆宣王询问群臣北方畏昭奚恤之事,江乙以“狐假虎威”寓言回应,说明北方诸侯畏昭奚恤,实则是畏惧楚宣王的兵力,揭示威慑源于实力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比喻:“狐狸”喻指昭奚恤:狐狸借老虎之威使百兽畏惧,类比昭奚恤凭借荆宣王赋予的国家权力(甲兵、国力)令北方忌惮,暗指其权势非源于个人能力。“老虎”喻指荆宣王:老虎作为百兽真正的威慑源,对应荆宣王掌控的楚国核心力量(“带甲百万”),强调北方畏惧的本质是楚王的国家实力。“百兽”喻指北方诸国:百兽因畏惧老虎而逃避狐狸,类比北方诸国因忌惮楚国军事力量,而对昭奚恤产生连带性畏惧。
3. 分段赏析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开篇设置情境。荆宣王作为楚国君主,关注北方诸侯对昭奚恤的态度,抛出“果诚何如”的疑问,展现其对政治威慑的好奇与探寻。“群臣莫对”,一方面体现问题的敏感性(涉及权力归属与威慑本质),群臣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不敢轻易发言;另一方面,为江乙的出场与说理做铺垫,营造出“待解之谜”的氛围,引发读者对后续内容的期待。“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江乙以寓言作答,是全文核心叙事。先述虎求食得狐,构建故事基础。狐的辩词“天帝使我长百兽”,假借天命树立权威;“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设计“验证”环节,利用虎的认知盲区,巧妙设局。虎“以为然”,体现其对“天命”与狐“逻辑”的轻信,随后“与之行”,推动情节发展。“兽见之,皆走”,呈现百兽的本能反应;“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点明虎的认知错误,凸显“狐假虎威”的关键—借势欺人,让寓言的讽刺与说理意味尽显,为后文政治类比做完美铺垫。“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江乙借寓言阐释政治道理。先铺陈楚国“地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大实力,强调楚宣王是这一实力的拥有者,“专属之于昭奚恤”说明昭奚恤是权力与实力的执行者。接着点明“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将寓言中“百兽畏虎”类比为“北方畏楚宣王实力”,清晰揭示:北方诸侯对昭奚恤的畏惧,根源是楚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王的甲兵),昭奚恤只是“狐”,借楚宣王的“虎威”行事。此段展现了纵横家借事论政、一针见血的智慧。
上一篇: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下一篇:汉·刘向《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