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ēng
shòu

朝代:汉作者:刘向浏览量:2
zēng
gēng
jūn
shǐ
使
rén
wǎng
zhì
yān
yuē
qǐng
请以此修衣
请以此修衣
zēng
shòu
fǎn
wǎng
yòu
shòu
shǐ
使
zhě
yuē
:“
:“
xiān
shēng
fēi
qiú
rén
rén
xiàn
zhī
wèi
shòu
?”
?”
zēng
yuē
:“
:“
chén
wén
zhī
shòu
rén
zhě
wèi
rén
rén
zhě
jiāo
rén
zòng
yǒu
jiāo
néng
wèi
?”
?”
zhōng
shòu
kǒng
wén
zhī
yuē
:“
:“
cān
zhī
yán
quán
jié
。”
。”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逐句剖析

"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

# 敝:破旧。,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

# 致邑: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邑,城镇。,使:命令,派遣。

"曰":说:

"“":“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

# 修:修饰。

"。”":,修饰一下你的服装

"曾子不受":曾子没有接受,

# 受:接受。

"反复往":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

# 反:同“返”,返回。

"又不受":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使者曰":派来的人说:“

"先生非求于人":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

# 于:向。

"人则献之":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

"奚为不受":为什么不肯接受呢?”

# 奚:何,为什么。

"曾子曰":曾子说:“

"臣闻之":我听说过,

"‘":‘

"受人者畏人":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

"予人者骄人":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

"纵子有赐":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

"不我骄也":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

# 不我骄也:“不我”二句: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我能勿畏乎":我能不怕他吗?”

"终不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闻之":孔子知道了这件事,

"曰":说:“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全:保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曾子不受邑》是西汉刘向编撰于儒学鼎盛时期的《说苑》中的散文。文章以曾子拒绝鲁国国君封赐采邑一事,彰显儒家士人坚守道义、捍卫人格独立的精神风貌。开篇刻画曾子简朴的生活场景,凸显其安贫乐道、不为物欲所惑的高洁品性;继而叙述鲁国国君慷慨赠邑,曾子却坚决推辞,他明白接受他人恩惠,会在内心产生负担与敬畏,这种无形羁绊会损害自由与尊严,即便施予者无傲慢之意,受者内心也会悄然改变。曾子此举获孔子高度赞扬,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品德的褒奖,更是对在诱惑面前坚守本心、不为外物动摇精神的推崇。作品通过对话推动叙事,借“不我骄”等古汉语特殊句式展现文言特色,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人物故事的散文。借曾子拒绝鲁国国君封赐采邑的事件,通过描绘其生活场景、展现其辞邑理由及孔子对他的评价,表现了儒家士人恪守道义、安贫乐道、维护人格独立的精神品格。

2. 分段赏析

“曾子衣敝衣以耕”,短短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劳作的形象,突出他生活的简朴,体现其安贫乐道的品质。“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通过叙述鲁国国君派人赠邑,曾子两次坚决推辞的情节,初步展现了曾子面对利益不为所动的态度,为后文揭示其思想做铺垫。“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以使者的疑问,引发曾子的回答,推动故事发展。曾子的回应“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是文章的核心,直接点明他拒绝的原因。他深知接受他人恩惠后,心理上会产生畏惧,施予者即便没有骄横之意,自己内心也难以保持平静,清晰地体现出他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坚守,展现出恪守道义的高尚品格。最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借孔子的评价,侧面烘托出曾子行为的可贵,强调他的言行完全保全了自己的气节,深化了文章主题,高度肯定了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本心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孔融《六言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汉·司马迁《游侠列传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