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以耕":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
# 敝:破旧。,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学生。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
# 致邑: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邑,城镇。,使:命令,派遣。
"曰":说:
"“":“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
# 修:修饰。
"。”":,修饰一下你的服装
"曾子不受":曾子没有接受,
# 受:接受。
"反复往":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
# 反:同“返”,返回。
"又不受":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使者曰":派来的人说:“
"先生非求于人":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
# 于:向。
"人则献之":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
"奚为不受":为什么不肯接受呢?”
# 奚:何,为什么。
"曾子曰":曾子说:“
"臣闻之":我听说过,
"‘":‘
"受人者畏人":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
"予人者骄人":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
"纵子有赐":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
"不我骄也":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
# 不我骄也:“不我”二句: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我能勿畏乎":我能不怕他吗?”
"终不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闻之":孔子知道了这件事,
"曰":说:“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全:保全。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人物故事的散文。借曾子拒绝鲁国国君封赐采邑的事件,通过描绘其生活场景、展现其辞邑理由及孔子对他的评价,表现了儒家士人恪守道义、安贫乐道、维护人格独立的精神品格。
2. 分段赏析
“曾子衣敝衣以耕”,短短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劳作的形象,突出他生活的简朴,体现其安贫乐道的品质。“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通过叙述鲁国国君派人赠邑,曾子两次坚决推辞的情节,初步展现了曾子面对利益不为所动的态度,为后文揭示其思想做铺垫。“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以使者的疑问,引发曾子的回答,推动故事发展。曾子的回应“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是文章的核心,直接点明他拒绝的原因。他深知接受他人恩惠后,心理上会产生畏惧,施予者即便没有骄横之意,自己内心也难以保持平静,清晰地体现出他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坚守,展现出恪守道义的高尚品格。最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借孔子的评价,侧面烘托出曾子行为的可贵,强调他的言行完全保全了自己的气节,深化了文章主题,高度肯定了在利益诱惑面前坚守本心的精神。
上一篇:汉·孔融《六言诗三首(其一)》
下一篇:汉·司马迁《游侠列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