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更羸和魏王在高台的下面,
# 更羸:战国时期著名的魏国大臣,著名的射箭能手。
"仰见飞鸟":抬头看见天空中飞鸟。
# 见:看见。
"更羸谓魏王曰":他对魏王说:“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大王,我只用弓,不用箭,就可以把大雁射下来。”
# 下鸟:使鸟落下。,虚发:指放空弦,即指只拉弓不放箭。也说是故意不射中目标。
"魏王曰":魏王(惊叹地)问道:“
"然则射可至此乎":这么说来,射箭的技艺竟能达到这种境界吗?”
"更羸曰":更羸又说:“
"可":可以。”
"有间":过了一会儿,
# 有间:片刻,一会儿。
"雁从东方来":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以虚发之下":更羸虚拉弓弦,大雁就掉了下来。
"魏王曰":魏王大吃一惊,说:“
"然则射可至此乎":难道射箭的技艺真的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吗?”
"更羸曰":更羸说:“
"此孽也":这是只受伤的鸟。”
# 孽:这里指旧伤未愈。
"王曰":魏王说:“
"先生何以知之":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
"对曰":(更羸)回答说:“
"其飞徐鸣悲":您没有看见它飞得很慢,叫声很悲凄吗?
# 徐:缓慢。
"飞徐者":飞得慢,
"故疮痛也":是它的伤口疼痛,
"鸣悲者":叫声悲切,
"久失群也":是它离开雁群很久了,
"六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旧伤未愈且惊惧之心未消,
"闻弦音":听到弓弦声,
"引而高飞":就拼命想往高处飞,
# 引:展翅伸长。
"故疮陨也":伤口又裂开了,所以就掉了下来。”
# 陨:从高处坠落。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更羸凭借高超射技与细致观察,仅虚拉弓弦便射落惊雁。他从雁的行为和声音判断其状态,借此达成目的,体现了智慧经验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这段文字以简洁的对话开篇,直接切入故事核心,设置悬念。更羸提出“虚发而下鸟”的惊人言论,魏王的疑问则侧面烘托出更羸的自信,引发读者好奇。“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此处通过更羸成功“虚发下雁”的情节,进一步制造冲突,魏王再次发问,推动故事发展,也为后文揭示真相埋下伏笔。“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六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更羸的回答是故事的关键。他从大雁“飞徐”“鸣悲”的外在表现,推断出其“故疮痛”“久失群”的内在状态,进而解释“虚发下雁”的原因。这段分析层层递进,展现了更羸细致的观察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点明故事主题——通过观察和经验,深入了解事物本质才能做出正确判断,隐含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哲理。
上一篇:汉·曹植《与杨德祖书》
下一篇:汉·曹植《杂诗七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