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ng
xiāng
zhēng

朝代:汉作者:刘向浏览量:1
zhào
qiě
yān
dài
wéi
yān
wèi
huì
wáng
yuē
:“
:“
jīn
zhě
chén
lái
guò
shuǐ
bàng
fāng
chū
ér
zhuó
ròu
bàng
ér
qián
huì
yuē
jīn
míng
yǒu
bàng
bàng
wèi
yuē
jīn
chū
míng
chū
yǒu
liǎng
zhě
kěn
xiāng
shě
zhě
ér
bìng
qín
zhī
jīn
zhào
qiě
yān
yān
zhào
jiǔ
xiāng
zhī
zhòng
chén
kǒng
qiáng
qín
zhī
wèi
yuàn
wáng
zhī
shú
zhī
!”
!”
huì
wáng
yuē
:“
:“
shàn
。”
。”
nǎi
zhǐ

译文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逐句剖析

"赵且伐燕":赵国将要出战燕国,

# 燕: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伐:讨伐。,且:将要。,赵: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

# 惠王: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谓:对……说。,为:替,给。,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是战国时著名的说客,纵横家。

"今者臣来":今天我来,

"过易水":路过了易水。

"蚌方出曝":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

# 曝:晒太阳。,方:刚刚。,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而鹬啄其肉":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合而箝其喙":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鹬曰":鹬说:

"‘":‘

"今日不雨":今天不下雨,

#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明日不雨":明天不下雨,

"即有死蚌":就会干死你。

# 即:就,将会。

"’":’

"蚌亦谓鹬曰":河蚌也对鹬说:

"‘":‘

"今日不出":今天你的嘴不取,

# 出:指鹬的喙被夹住后拔不出。

"明日不出":明天你的嘴不取,

"即有死鹬":就会饿死你!

"’":’

"两者不肯相舍":两个不肯互相放弃,

# 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

"渔者得而并禽之":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 禽:同“擒”,捕捉,抓住。,并:一起,一齐,一同。,渔者:以及后面的“渔父”,以捕鱼为业的人。

"今赵且伐燕":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

"燕赵久相支":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

#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以弊大众":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

#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 恐:担心。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 熟:仔细。

"惠王曰":赵惠文王说:“

"善":好吧。”

"乃止":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 乃: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鹬蚌相争》是汉代刘向写的寓言。故事讲鹬鸟和河蚌互相较劲,谁也不肯退让,结果被路过的渔夫一起捉住。这则故事提醒人们做事要考虑利弊,别光顾自己占便宜。遇事要懂得谦让,若是一味僵持,反而让对方找到机会。做人退让一步天地宽,若只会硬碰硬,容易两头落空被人钻空子。这个道理后来变成"鹬蚌相争"的成语,常和"渔翁得利"连用,告诉人们互相斗气会让旁人得好处,忍让才是明智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曾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入狱,被贬为庶人,后复职。刘向的作品众多,编著作品有《战国策》《山海经》《晏子春秋》等,另撰有《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著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是被国君怀疑时的自我辩解之辞。虽有些委婉,甚至带着委屈,但道理讲得明白,逻辑严密,句句都是忠心,光明正大之气尽显言辞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也是一篇历史散文。描绘了鹬鸟与河蚌因互不相让反遭渔夫擒获的故事,苏代借喻赵燕相争将使秦国坐收渔利,劝谏赵惠文王罢兵。体现了“争斗不休必致两败俱伤,智者当以大局为重”的哲理,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倡导权衡利弊的谋略智慧。

2. 分段赏析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几句是事件的背景与引子。“赵且伐燕”点明了紧张的局势与苏代出使的缘由,“苏代为燕谓惠王”则交代了人物关系与游说对象。“今者臣来,过易水”一句看似平淡,却巧妙地为后续寓言故事的展开铺设了场景,苏代没有直接劝阻,而是以自身经历起兴,体现了战国说客迂回委婉的劝谏艺术,避免了单刀直入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为故事的讲述营造了自然的语境。“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几句是寓言的开端,描绘了鹬蚌相争的起因。“方出曝”写出蚌的悠闲状态,“啄其肉”展现鹬的主动攻击,“合而箝其喙”则是蚌的即时反击,三个短句连贯紧凑,如同一幕动态画面,瞬间构建出两者对峙的紧张场景。“箝”字用得精准,既写出了蚌壳闭合的力度,又体现了双方僵持不下的态势,为后续的冲突升级埋下伏笔,语言简练却极具画面感。“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句是寓言的核心冲突,通过对话展现双方的心理博弈。鹬以“不雨”为威胁,算准蚌离水即死的弱点;蚌以“不出”相回击,拿捏鹬喙被钳无法进食的要害。两者话语结构对称,语气强硬,各执一词却逻辑对等,既表现了它们的固执与短视,又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对比,让读者清晰感受到双方“玉石俱焚”的危险趋势,对话的重复性更凸显了争斗的无意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两句是寓言的结局,揭示了相争的最终后果。“不肯相舍”四字点明了双方僵持的状态,也是悲剧的根源,呼应前文的对话内容。“得而并禽之”则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得”字看似轻巧,却暗含了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利的意味,与鹬蚌的激烈争斗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结局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两败俱伤,第三方得利”的核心寓意,为后文的类比说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几句是苏代的类比说理,将寓言与现实相联系。“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对应鹬蚌“不肯相舍”,“强秦之为渔夫”对应“渔者得而并禽之”,类比精准自然,让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熟计之”的劝诫语气恳切,既点明了伐燕的潜在风险,又给赵王留有余地,展现了苏代作为说客的智慧——不直言反对,而是通过寓言引导对方自行领悟,说服力远胜强硬谏言。“惠王曰:‘善。’乃止。”两句是故事的收尾,交代了劝谏的结果。“善”字虽短,却包含了赵王对苏代观点的认可,也间接印证了寓言的说服力。“乃止”则明确了事件的结局,赵国停止伐燕,使整个故事形成完整闭环。这一结局不仅凸显了苏代劝谏的成功,更从侧面强调了寓言的现实意义——巧妙的言说能够改变决策,避免无谓的损耗,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刘向《虎求百兽》

下一篇:汉·佚名《明月皎夜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