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太史公说:
#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吾闻之周生曰":我从周生那里听说:“
# 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舜目盖重瞳子":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
# 重瞳子: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盖:原来。,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
"羽岂其苗裔邪":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
# 苗裔:后代子孙。
"何兴之暴也":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
# 暴:突然、迅猛。,兴:兴起。
"夫秦失其政":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
#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陈涉首难":陈涉首先发难反秦,
# 首难: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
"豪杰蜂起":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
# 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
"相与并争":互相争夺天下,
"不可胜数":人数也数不清。
# 胜:尽;全部。
"然羽非有尺寸":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
#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尺寸:指狭小封地。
"乘势起陇亩之中":只不过奋起于民间,
# 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
"三年":三年的时间,
"遂将五诸侯灭秦":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
# 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将:统帅,率领。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
# 封王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诸将为十八王侯。
"政由羽出":政令都由项羽颁布,
"号为霸王":自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
"近古以来":但春秋战国以来,
# 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未尝有也":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 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及羽背关怀楚":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
# 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背关:放弃关中之地(指秦地)。关中,今函谷关以西,西安、咸阳一带。原秦国腹地。怀楚:渴望回到楚国旧地而建都彭城。
"放逐义帝而自立":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
# 义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王,表面上尊楚怀王熊心为帝,但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公元前205年,项羽派人杀死义帝。
"怨王侯叛己":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
"难矣":那就很难了。
# 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自矜功伐":自己夸耀功劳,
# 功伐:功勋。,矜:夸耀。
"奋其私智":独逞个人的私欲,
# 奋:逞弄。
"而不师古":而不效法古人,
"谓霸王之业":认为霸王的业绩,
# 谓:以为。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
# 经营:整顿,统治。,力征:武力征伐。
"五年":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
"卒亡其国":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
"身死东城":直到身死东城,
# 东城:在今安徽定远县。
"尚不觉寤":他还没有觉悟,
# 觉寤:觉醒。寤,通“悟”。
"而不自责":不肯责备自己,
"过矣":这显然是错误的。
"乃引":而且还借口说“
# 引:援引,拿来做理由。,乃:却,反。
"天亡我":是上天要灭亡我,
# 天亡我:天要灭亡我。
"非用兵之罪也":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
"岂不谬哉":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人物评传。文章肯定项羽反秦功绩,分析其失败原因并批驳宿命论,虽未触及失败的根本原因(损害人民利益、分封致分裂),却体现作者识见,以夹叙夹议评说其功过,兼具褒贬与雄奇迂回之美。
2. 分段赏析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此句开篇以传闻起笔,借周生之言,将虞舜“重瞳子”与项羽“重瞳子”并提,抛出“羽岂其苗裔邪”的疑问,暗含司马迁对历史根源的探寻,潜台词是项羽兴起迅猛,其先人或有“至德”。“何兴之暴也”则以惊叹语气,突出项羽崛起之突然,为后文评述其兴衰埋下伏笔,以闲淡之语暗含沉郁之思,奠定全文对项羽命运探究的基调。“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此段先交代秦末天下大乱的背景,点明豪杰并起争雄的局势。继而强调项羽“非有尺寸”,却能从民间崛起,仅用三年便率五诸侯灭秦,分封王侯、自号霸王,其功业之盛“近古以来未尝有”。司马迁以凝练笔触,高度肯定项羽推翻秦王朝的历史功绩,展现其崛起时力拔山兮的磅礴气势,行文气势恢宏,凸显项羽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巅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此句笔锋一转,指出项羽放弃关中这一战略要地,建都彭城,是自弃“地利”;放逐并杀害义帝,致使“王侯叛己”,是自弃“人和”。“难矣”二字,饱含对项羽失策的惋惜与感叹,简洁有力地揭示出项羽在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为其由盛转衰埋下隐患,使文章叙事从褒扬转入批判,形成情感与文意的转折。“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此句进一步深入剖析项羽失败根源,指出其自恃功劳、独逞才智,不借鉴历史经验,妄图以武力征服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以时间之短与结局之惨,强调其失败的必然性。“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则批判项羽直至覆灭仍不知反省,“过矣”二字语气严厉,凸显司马迁对项羽刚愎自用的痛心与批判,使读者清晰认识到项羽性格缺陷对其命运的影响。“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结尾以项羽临终之言“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为靶子,直斥其荒谬。司马迁认为项羽将失败归咎于天命,却不知反思自身过错,此句以强烈的反问语气,彻底否定项羽的宿命论思想,既展现出司马迁作为史学家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究,也以“毫不留情”的批判,使文章在感叹惋惜之余,增添振聋发聩的力量,余韵悠长,发人深省。
3. 作品点评
总体而言,项羽败亡的根源并非天意,而是其自身因素所致。《史记》中的相关评述虽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却仍彰显出太史公司马迁卓越的洞察力。这段赞语虽不足二百字,却以精炼之笔对项羽一生的功与过予以评说,行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层层推进,褒贬之意并存,尽显雄奇婉转的艺术美感。
# 一传伯力已极,独从重瞳著异闻,赞自跌宕。
明归有光《史记》引刘辰翁
# 状元修撰朱之蕃评:按“吾闻之周生”至“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俱扬词;“及羽背关怀楚”至“岂不谬哉”,俱抑词。
明朱子蕃《百大家评注史记》卷二
# 一赞中五层转折,唱叹不穷,而一纪之神情已尽。
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第一册
# 此断项羽全不师古,其亡固宜,只是起手暴兴,却是何故?凡作一扬三抑,注意正在豪杰不可胜数句,言除却重瞳,更不可解。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
# 开手喝出“暴”字,是项羽一生定评,通篇以此字作骨。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闲话,乃借一至仁之主与至暴者相形耳。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见。文虽抑扬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纪,冠于汉首,视羽为何许人哉!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 点染,是论赞法。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
# 断制权合,文气者洁。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卷一
# 赞语豪迈跌宕,极与本纪相称。然其用笔,能以缩顿为遒古,究不矢之纵放,固知视唐宋诸家以议论为文字者大异也。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二
# 实事实力,纪中已具。故赞语只从闲处著笔,又如风雨骤过,几点余霞遥横天际也。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
上一篇:汉·张衡《四愁诗》
下一篇:汉·班婕妤《怨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