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太史公司马迁说:
# 太史公:司马迁曾担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一说,《史记》中称太史公,是因为《史记》传自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恽尊称其外祖为太史公。太史:官名,是掌管政府资料档案文件的,秦汉时称“太史令”。因朝会座次,居公之上,在皇帝左右,当时称为“太史公”。
"学者多称五帝":学者多称赞五帝,
"尚矣":久远了。
# 尚:通“上”,久远。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然而《尚书》只记载了尧以来的事情,
# 《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而百家言黄帝":而诸子百家讲述黄帝的事迹,
# 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
"其文不雅驯":文辞不够典雅规范,
# 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雅:正确。
"荐绅先生难言之":士大夫们难以讲述。
# 荐绅:通“捂绅”,也作“缙绅”。捂,插。绅,大带子。播绅,谓插笏垂绅,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借指大人先生。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孔子所传授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
# 《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见《大戴礼》及《孔子家语》。宰予:字子我,也称宰我,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善于辞令。
"儒者或不传":有些儒生也不传习。
# 儒者:指学习儒家学说的诸生。
"余尝西至空峒":我曾经向西到过空峒,
# 空峒:也作“崆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北过涿鹿":向北经过涿鹿,
# 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传说黄帝征蚩尤,战于涿鹿,遂戮蚩尤。
"东渐于海":向东到达海边,
# 渐:流入,这里是到达的意思。
"南浮江淮矣":向南渡过江淮一带,
"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所到之地的年长者往往都称说黄帝、尧、舜当年活动的地方,
"风教固殊焉":各地的风俗教化确实有所不同。
"总之":总的来说,
"不离古文者近是":那些不背离古代文献记载的说法比较接近事实。
# 近是:近于是。“是”,指代“黄帝尧舜之风教”。前省介词“于”字。,古文:指《尚书》等所载。
"予观《春秋》《国语》":我研读《春秋》《国语》,
# 《国语》:书名。传说春秋时代左丘明所作,分国纪事。,《春秋》:鲁国编年体史书名,为孔子所删定,自鲁隐公元年起,至哀公十四年止,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它们阐发《五帝德》《帝系姓》很明白,
# 章:通“彰”。明显。,发明:闻名。
"顾弟弗深考":只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罢了,
# 顾弟:只不过。弟,同“第”。
"其所表见皆不虚":它们所记载的内容都不是虚妄的。
# 表见:记载。见,通“现”。
"书缺有间矣":古代文献缺失已经很久了,
# 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间:间隙,这里指脱漏。
"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那些散失的内容常常在其他学说中出现。
# 轶:通“佚”,散失。
"非好学深思":如果不是喜好学习、深入思考,
"心知其意":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确实很难向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讲述。
# 固:本来。
"余并论次":我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编排,
# 论次:谓依次叙述。
"择其言尤雅者":选择那些言辞最为典雅的,
"故著为本纪书首":所以把它们作为本纪的开篇。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论,主要探讨五帝历史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文章体现了当时关于五帝资料的繁杂与矛盾状况,描绘了司马迁为撰写五帝本纪所做的努力,包括实地考察以及对各类文献的研究。表达了司马迁追求历史真实,严谨对待历史资料的态度,营造出一种严肃、理性的学术氛围,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筛选,为读者呈现其对五帝历史的整理思路。
2. 分段赏析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开篇点明学者对五帝的讨论已久,接着指出《尚书》记载的局限性以及诸子百家记载黄帝事迹的问题,为后文的考辨奠定基础,引发读者对五帝记载真实性的思考。“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提到孔子所传相关内容在儒生中的传承情况,然后通过司马迁自己的实地考察经历,说明各地对五帝活动地点的传说差异和风俗不同,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五帝的讨论视角。“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总结认为不背离古代文献记载的说法较接近事实,肯定《春秋》《国语》对相关内容的阐发,强调深入考察的重要性,体现出司马迁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指出古代文献缺失的情况以及散失内容在其他学说中的出现,强调只有具备好学深思的品质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为后文选择材料提供依据,也显示出司马迁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最后表明司马迁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编排的过程和选择标准,突出他作为史学家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使文章的结论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3. 作品点评
《五帝本纪赞》的核心要旨,在于阐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渊源与作者的筛选准则。全文篇幅虽短小,不足二百字,却行文跌宕、一波三折,在《史记》众多赞语中独树一帜。这段“赞”语不仅彰显了司马迁拨乱反正、去伪存真的史学理念,更道出了其撰写《五帝本纪》的初衷与考量,尽显史家风范与治学智慧。
# 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而断制不苟。凡为九节,前四节著其事,后四节断其义,……第九节则结之。
明凌稚隆《史记评林》卷一引吴澄评
# 此为史赞之首,最古劲,最简直,而意义最多,顿挫最大。读之,生出通身笔力。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七
#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读书法,亦是论世法。
清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十三
# 转折层曲,往复回环,文笔、文心,两俱妙绝。
清吴见恩《史记论文》第一册
# 文之古奥曲折,时解多不能通其脉络,殊为恨恨。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八
# 此为赞语之首,古质奥雅,文简意多,转折层曲,往复回环;其传疑不敢自信之意,绝不作一了结语。乃赞语中之尤超绝者。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五
# 阙义传信一宗,笔削春秋,太史公绝大本领,择其言尤雅者,若为本纪书首则面三十篇之无不雅驯可知。此自道其作史之法也,其顿处、接处、起处、伏处、转处、曲处、折处,终不作不了语,最虚活,最古劲。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四
# 通体俱是发明,所以作《五帝本纪》……文仅二百余字,而转折之多,承接之妙,音节之简古,结构之精,有又化以悉举者,要在善读之士,一一静会之。
清余诚《古文释义新编》卷六
# 文虽简,实《史记》持论之本。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八
# 《五帝本纪赞》,《史记》开端第一篇赞语,一部《史记》作法、要领,略见于此……《五帝本纪赞》以疏宕萧瑟之笔,兼高古质邃之体,硫宕萧瑟,自是太史公本色;高古质邃,则《五帝纪赞》独胜,太史公出格文字也。《五帝本纪赞》妙在意多而文简,尤妙在意属而文断。用笔灵活处,往往意到而笔不到,词了而意不了;叙中夹断,承中带转,正有吞吐离合,若断若续之妙。
清牛运震《史记评注》卷一
# 传信传疑,忽开忽合,末结作史要领,笔意不可方物。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四
# 赞语吞吐离合,自然超妙,亦为全书诸赞之冠。
清李景星《史记评议》卷一
上一篇: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下一篇:汉·班固《西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