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夫":悲叹!
"士生之不辰":士人的生不逢时,
# 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愧顾影而独存":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
"恒克己而复礼":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
"惧志行而无闻":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
# 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而世戾":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
# 韪:美善。,才韪:才质美好。,谅:信。
"将逮死而长勤":将至死都永远辛勤。
# 逮:到达
"虽有形而不彰":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
"徒有能而不陈":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何穷达之易惑":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
# 穷达:困窘和显达。
"信美恶之难分":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
"时悠悠而荡荡":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
"将遂屈而不伸":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 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
"彼我同兮":都和我相同啊;
"私于私者":私心为自己的人,
"自相悲兮":自己去悲哀吧。
"天道微哉":天道那么精微啊,
"吁嗟阔兮":唉,多么遥远啊;
# 吁嗟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人理显然":人间事理显而易见,
"相倾夺兮":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
# 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好生恶死":贪生怕死,
"才之鄙也":是品质的卑贱;
"好贵夷贱":爱贵轻贫,
"哲之乱也":是智虑的混乱。
# 哲:哲人,明智的人。
"炤炤洞达":明白透澈,
# 洞达:通达,透彻。,炤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
"胸中豁也":是胸中豁达开朗;
# 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昏昏罔觉":糊涂迷乱,
# 罔:不、没有。,昏昏:迷乱、不明事理。
"内生毒也":是内心生了毒害。
"我之心矣":我的心意,
"哲已能忖":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
"我之言矣":我的言论,
"哲已能选":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
# 哲:才智卓越的人。
"没世无闻":终身默默无闻,
"古人唯耻":古人当作羞耻。
"朝闻夕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
"孰云其否":谁能说不该如此!
# 否:《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
"逆顺还周":逆与顺循环往复,
# 还周:循环。通“环”。
"乍没乍起":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理不可据":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的,
"智不可恃":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恃智的。
"无造福先":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
# 造:往,到。
"无触祸始":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
"委之自然":委身于自然,
# 自然:指宇宙万物。,委:托付。
"终归一矣":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自抒身世感慨的赋。作品揭露封建社会美恶难分、才难施展的现实,倾诉生不逢时的悲愤,批判人心倾轧与世俗鄙陋,表达对人生逆顺无常的感悟,最终以“委之自然”的态度收束,尽显士人不遇之悲与对世道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排比:赋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如“理不可据,智不能谋;无禄供养,亦以何忧?处卑贱之位,怀耿介而不周”,层层递进地展现作者对自身不遇处境的愤懑、无奈,以及坚守自我却难以施展抱负的矛盾心境,增强气势,使悲叹之情更加强烈。对偶:文中多处运用对偶手法,如“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以“克己”对“志行”、“复礼”对“无闻”,在行为与心志的对称中展现士人修身之谨;“才韪而世戾,逮死而长勤”以“才韪”对“世戾”、“逮死”对“长勤”,用才能与世道的矛盾、生命与辛劳的对照,凸显怀才不遇的困境。这些对偶句以结构的工整强化情感表达,在两两对照中深化对世道与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这篇赋篇幅短小,仅有一百八十多字,但表达的思想十分明确,一是感叹生不逢时,二是不甘于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前者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境;后者则是司马迁独有的心声,与《报任安书》的情感一脉相承。它展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对世道不公、美丑难辨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强烈的控诉与批判。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后所作,作者为自身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权者的专断残暴、昏聩无知表达了极大愤慨,揭露了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贪生怕死、看重权贵轻视平民的种种丑行。篇末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等语句,流露出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一点可以和《报任安书》中的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相互参照。西汉辞赋中,大赋多是颂扬帝王功德、粉饰王朝大业。作者身处人们称颂的 “汉武盛世”,却敢于批判时弊,堪称逆世而行的先行者。也正因如此,他即便克制自己、遵循礼仪,仍落得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有品行却不被彰显” 的境地。
4. 作品点评
司马迁虽不以辞赋闻名,然其身处汉代大赋鼎盛时期,受时代风气熏染,所作赋篇亦具相当水准。这篇短赋虽未如《子虚》《上林》般声名显赫,却自成特色。文中反复渲染的手法、铺排工整的对仗,延续了司马相如开创的汉赋传统;而句式结构的严谨与韵律节奏的创新,则较前人更显精进。这种艺术探索为后世抒情小赋开辟了路径,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皆可见其遗风。
上一篇:汉·戴圣《博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