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shì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bēi
shì
shēng
zhī
chén
kuì
yǐng
ér
cún
héng
ér
zhì
xíng
ér
wén
liàng
cái
wěi
ér
shì
jiāng
dài
ér
cháng
qín
suī
yǒu
xíng
ér
zhāng
yǒu
néng
ér
chén
qióng
zhī
huò
xìn
měi
è
zhī
nán
fēn
shí
yōu
yōu
ér
dàng
dàng
jiāng
suì
ér
shēn
shǐ
使
gōng
gōng
zhě
tóng
zhě
xiāng
bēi
tiān
dào
wēi
zāi
jiē
kuò
rén
xiǎn
rán
xiāng
qīng
duó
hào
shēng
cái
zhī
hào
guì
jiàn
zhé
zhī
luàn
zhāo
zhāo
dòng
xiōng
zhōng
huò
hūn
hūn
wǎng
jué
nèi
shēng
zhī
xīn
zhé
néng
cǔn
zhī
yán
zhé
néng
xuǎn
shì
wén
rén
wéi
chǐ
zhāo
wén
shú
yún
shùn
huán
zhōu
zhà
zhà
zhì
shì
zào
xiān
chù
huò
shǐ
wěi
zhī
rán
zhōng
guī

译文

悲叹!士人的生不逢时,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将至死都永远辛勤。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都和我相同啊;私心为自己的人,自己去悲哀吧。天道那么精微啊,唉,多么遥远啊;人间事理显而易见,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贪生怕死,是品质的卑贱;爱贵轻贫,是智虑的混乱。明白透澈,是胸中豁达开朗;糊涂迷乱,是内心生了毒害。我的心意,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我的言论,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终身默默无闻,古人当作羞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谁能说不该如此!逆与顺循环往复,忽而没落忽而兴起。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的,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恃智的。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委身于自然,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逐句剖析

"悲夫":悲叹!

"士生之不辰":士人的生不逢时,

# 生之不辰:生不逢时。

"愧顾影而独存":自愧顾盼身影孤独一人。

"恒克己而复礼":时常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

"惧志行而无闻":唯恐志向与行为默默无闻。

# 惧志行而无闻:另本作“惧志行之无闻”。

"谅才韪而世戾":自信才质很高而世情不正,

# 韪:美善。,才韪:才质美好。,谅:信。

"将逮死而长勤":将至死都永远辛勤。

# 逮:到达

"虽有形而不彰":虽有形体而不得显扬名声,

"徒有能而不陈":徒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何穷达之易惑":为何困厄与通达容易使人迷惑,

# 穷达:困窘和显达。

"信美恶之难分":美与恶确实很难辨清。

"时悠悠而荡荡":时光悠长而没有穷尽,

"将遂屈而不伸":我将只能屈而不能伸。

# 屈而不伸:蒙受委屈,得不到伸张。

"使公于公者":让那些公心为国的人,

"彼我同兮":都和我相同啊;

"私于私者":私心为自己的人,

"自相悲兮":自己去悲哀吧。

"天道微哉":天道那么精微啊,

"吁嗟阔兮":唉,多么遥远啊;

# 吁嗟阔兮:指天道幽深难知,旷远难见。吁嗟:感叹词。

"人理显然":人间事理显而易见,

"相倾夺兮":只有互相倾轧和侵夺。

# 倾夺:指统治者互相倾轧、争夺。

"好生恶死":贪生怕死,

"才之鄙也":是品质的卑贱;

"好贵夷贱":爱贵轻贫,

"哲之乱也":是智虑的混乱。

# 哲:哲人,明智的人。

"炤炤洞达":明白透澈,

# 洞达:通达,透彻。,炤炤:同昭昭,明亮的样子,这里意为明白。

"胸中豁也":是胸中豁达开朗;

# 豁:开阔明朗的样子,形容通晓领悟。

"昏昏罔觉":糊涂迷乱,

# 罔:不、没有。,昏昏:迷乱、不明事理。

"内生毒也":是内心生了毒害。

"我之心矣":我的心意,

"哲已能忖":明智的人已能猜想到;

"我之言矣":我的言论,

"哲已能选":明智的人定能把它入选。

# 哲:才智卓越的人。

"没世无闻":终身默默无闻,

"古人唯耻":古人当作羞耻。

"朝闻夕死":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

"孰云其否":谁能说不该如此!

# 否:《周易》中的一卦,为“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这里是不善、不利的意思。

"逆顺还周":逆与顺循环往复,

# 还周:循环。通“环”。

"乍没乍起":忽而没落忽而兴起。

"理不可据":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依理的,

"智不可恃":对待当政者是不可能恃智的。

"无造福先":没有人事先就造下洪福,

# 造:往,到。

"无触祸始":也没有人起始就遇到大祸。

"委之自然":委身于自然,

# 自然:指宇宙万物。,委:托付。

"终归一矣":最终还是归为一体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士不遇赋》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留存至今的唯一赋作,且已非完整之作。此赋围绕作者的身世经历与人生理想展开,抒发了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悲叹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文中揭露了封建社会存在的诸多丑恶现象,如美丑善恶难以分辨、有才能者难以施展抱负、人心邪恶且相互倾轧、世人贪生怕死又趋炎附势等。作者身处所谓的 “汉武盛世”,却大胆控诉当政者的专断横暴,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愤,以及才能无法施展的悲凉。该赋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于晚年所写。汉武帝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替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惨遭腐刑。此后,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一职,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发愤继续撰写《史记》。彼时司马迁回顾一生,将自身悲剧命运与丰富人生经验进行总结,把内心积压已久的愤慨与不平,化作笔下文字,以赋的形式倾诉而出,饱含着对命运的深刻感悟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自抒身世感慨的赋。作品揭露封建社会美恶难分、才难施展的现实,倾诉生不逢时的悲愤,批判人心倾轧与世俗鄙陋,表达对人生逆顺无常的感悟,最终以“委之自然”的态度收束,尽显士人不遇之悲与对世道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排比:赋中多处运用排比句式,如“理不可据,智不能谋;无禄供养,亦以何忧?处卑贱之位,怀耿介而不周”,层层递进地展现作者对自身不遇处境的愤懑、无奈,以及坚守自我却难以施展抱负的矛盾心境,增强气势,使悲叹之情更加强烈。对偶:文中多处运用对偶手法,如“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以“克己”对“志行”、“复礼”对“无闻”,在行为与心志的对称中展现士人修身之谨;“才韪而世戾,逮死而长勤”以“才韪”对“世戾”、“逮死”对“长勤”,用才能与世道的矛盾、生命与辛劳的对照,凸显怀才不遇的困境。这些对偶句以结构的工整强化情感表达,在两两对照中深化对世道与人生的思考。

3. 分段赏析

这篇赋篇幅短小,仅有一百八十多字,但表达的思想十分明确,一是感叹生不逢时,二是不甘于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前者和其他同类作品一样,体现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境;后者则是司马迁独有的心声,与《报任安书》的情感一脉相承。它展现了作者为实现志向而坚韧不拔的精神,还对世道不公、美丑难辨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强烈的控诉与批判。这篇赋是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后所作,作者为自身遭遇感到不平,对当权者的专断残暴、昏聩无知表达了极大愤慨,揭露了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贪生怕死、看重权贵轻视平民的种种丑行。篇末 “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等语句,流露出司马迁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一点可以和《报任安书》中的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相互参照。西汉辞赋中,大赋多是颂扬帝王功德、粉饰王朝大业。作者身处人们称颂的 “汉武盛世”,却敢于批判时弊,堪称逆世而行的先行者。也正因如此,他即便克制自己、遵循礼仪,仍落得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有品行却不被彰显” 的境地。

4. 作品点评

司马迁虽不以辞赋闻名,然其身处汉代大赋鼎盛时期,受时代风气熏染,所作赋篇亦具相当水准。这篇短赋虽未如《子虚》《上林》般声名显赫,却自成特色。文中反复渲染的手法、铺排工整的对仗,延续了司马相如开创的汉赋传统;而句式结构的严谨与韵律节奏的创新,则较前人更显精进。这种艺术探索为后世抒情小赋开辟了路径,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皆可见其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戴圣《博学之》

下一篇:汉·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