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chǔ
zhī
yuè
biǎo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tài
shǐ
gōng
qín
chǔ
zhī
yuē
chū
zuò
nàn
chén
shè
nüè
miè
qín
xiàng
shì
luàn
zhū
bào
píng
dìng
hǎi
nèi
jiàn
zuò
chéng
hàn
jiā
nián
zhī
jiān
hào
lìng
sān
shàn
shēng
mín
lái
wèi
shǐ
yǒu
shòu
mìng
ruò
zhī
xià
zhī
xīng
shàn
lèi
gōng
shù
shí
nián
qià
bǎi
xìng
shè
xíng
zhèng
shì
kǎo
zhī
tiān
rán
hòu
zài
wèi
tāng
zhī
wáng
nǎi
yóu
hòu
xiū
rén
xíng
shí
shì
ér
huì
mèng
jīn
bǎi
zhū
hóu
yóu
wéi
wèi
hòu
nǎi
fàng
shì
qín
xiāng
gōng
zhāng
wén
móu
xiàn
xiào
zhī
hòu
shāo
cán
shí
liù
guó
bǎi
yǒu
zài
zhì
shǐ
huáng
nǎi
néng
bìng
guān
dài
zhī
lún
ruò
yòng
gài
tǒng
ruò
zhī
nán
qín
chēng
huàn
bīng
xiū
yǒu
zhū
hóu
shì
chǐ
zhī
fēng
duò
huài
míng
chéng
xiāo
fēng
chú
háo
jié
wéi
wàn
shì
zhī
ān
rán
wáng
zhī
xīng
xiàng
zòng
tǎo
sān
dài
xiāng
qín
zhī
jìn
shì
xián
zhě
wéi
chú
nán
ěr
fèn
suǒ
wéi
tiān
xià
xióng
ān
zài
wáng
nǎi
chuán
zhī
suǒ
wèi
shèng
fēi
tiān
zāi
fēi
tiān
zāi
fēi
shèng
shú
néng
dāng
shòu
mìng
ér
zhě

译文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说:最早发难的,始发于陈涉;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凶暴,平定天下,终于登上帝位,取得成功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号令变更了三次,自从有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即位。汤、周武称王,是由契、后稷,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秦国自襄公时兴起,在文公、穆公献公、孝公之后,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秦称帝之后,忧虑战争不停止的原因,是因为有诸侯,因为这个原因,对有功之人没有一尺一寸土地的封赏,推倒毁坏著名的城市,熔掉刀刃和箭簇(熔掉兵器),铲除游侠豪强,希望以此来维持千秋万世的安稳。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起于民间,各地的豪强都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其阵仗声势超过夏商周之时。从前秦国的一系列禁令,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所以高祖奋发而成为了天下雄主,哪里有“没有土地就不能成就王业”的道理呢?这应该就是《传》中所说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成为在这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承受天命而身登帝位的人呢?

逐句剖析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楚之际的记载,

#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司马迁曾任汉太史令,所以自称太史公。

"曰":说:

"初作难":最早发难的,

"发于陈涉":始发于陈涉;

"虐戾灭秦自项氏":残酷暴戾地灭掉秦朝的是项羽,

# 项氏:这里指项羽。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和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虐戾:残暴,凶狠。

"拨乱诛暴":拨乱反正、诛除凶暴,

"平定海内":平定天下,

"卒践帝祚":终于登上帝位,

# 祚:通“阼”,帝位。,践:登上,踏上。

"成于汉家":取得成功的是汉家。

"五年之间":五年之间,

"号令三嬗":号令变更了三次,

"自生民以来":自从有人类以来,

"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样急促的。

"昔虞、":当初虞舜、

"夏之兴":夏禹兴起的时候,

"积善累功数十年":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

"德洽百姓":百姓都受到他们恩德的润泽,

# 洽:融洽,悦服。

"摄行政事":他们代行君主的政事,

# 摄行:代理。

"考之于天":还要受到上天的考验,

"然后在位":然后才即位。

"汤、":汤、

# 汤:即商汤王,名履,放逐夏桀,建立商朝。

"武之王":周武称王,

# 武:即周武王,姓姬,名发,西伯姬昌之子。诛杀商纣,建立周朝。

"乃由契、":是由契、

# 契:帝喾之子。虞舜之臣,封于商,赐姓子氏,为商朝的始祖。

"后稷":后稷,

# 后稷:虞舜时农官名。弃掌管其事,因亦称弃为后稷,为周朝的始祖。

"修仁行义十余世":始讲求仁政,实行德义,经历了十几代,

"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到周武王时,竟然没有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

# 孟津: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又名河阳渡。周武王伐纣,曾在这里会集八百诸侯。

"犹以为未可":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

"其后乃放弑":从那时以后,才放逐了夏桀,杀了殷纣王。

# 放弑:指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诛杀商纣。

"秦起襄公":秦国自襄公时兴起,

# 襄公:秦襄公,周平王东迁时始列为诸侯。

"章于文、":在文公、

# 章:显著,显赫。

"缪":穆公

# 缪:一作“穆”。

"献、":献公、

"孝之后":孝公之后,

"稍以蚕食六国":逐步侵占六国的土地,

# 蚕食:像蚕吃桑叶般慢慢地吞并。

"百有余载":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

"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到了始皇帝才兼并了六国诸侯。

# 冠带之伦:高冠大带之辈,指六国诸侯。一说,比喻习于礼教的人民,别于夷狄而言。,并:兼并。

"以德若彼":实行德治像虞、夏、汤、武那样,

# 彼:指虞、夏、商、周。

"用力如此":使用武力像秦国这样,

"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才能成功,统一天下是如此艰难!

"秦既称帝":秦称帝之后,

"患兵革不休":忧虑战争不停止的原因,

"以有诸侯也":是因为有诸侯,

"于是无尺土之封":因为这个原因,对有功之人没有一尺一寸土地的封赏,

"堕坏名城":推倒毁坏著名的城市,

"销锋镝":熔掉刀刃和箭簇(熔掉兵器),

"锄豪杰":铲除游侠豪强,

"维万世之安":希望以此来维持千秋万世的安稳。

"然王迹之兴":然而帝王基业的兴起,

"起于闾巷":起于民间,

# 闾巷:里巷。

"合从讨伐":各地的豪强都联合起来讨伐攻打秦,

"轶于三代":其阵仗声势超过夏商周之时。

"乡秦之禁":从前秦国的一系列禁令,

# 乡:通“向”。从前。

"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

"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所以高祖奋发而成为了天下雄主,

"安在无土不王":哪里有“没有土地就不能成就王业”的道理呢?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这应该就是《传》中所说的大圣人吧?

# 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此乃……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是……吧?”疑问句。传:谓书籍记载。

"岂非天哉":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 岂非天哉:“岂非……哉?”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是……吗?”反诘句。用否定表示肯定。

"岂非天哉":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如果不是大圣人,谁能成为在这个英雄豪杰并起的时代承受天命而身登帝位的人呢?

# 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非……孰能……者乎?”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谁能……的呢?”反诘句。 作品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秦楚之际月表》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其序言聚焦秦楚之际,陈涉首义、项羽灭秦、刘邦称帝等重大事件短时间内相继爆发。文中司马迁回顾历代帝王一统天下的艰难,剖析“号令三嬗”局势下汉高祖称帝缘由,见解独到,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重要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精心创作了《秦楚之际月表》及其序言。彼时,司马迁深入研究历史,对秦楚之际风云变幻的局势深感震撼。这段时期,陈涉率先揭竿而起,点燃反秦烽火;项羽以勇猛之势推翻暴秦;刘邦则凭借谋略最终称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极短时间内接连发生。司马迁在序言中,不仅回溯过往帝王统一天下的漫长艰辛,还深入剖析秦楚之际政权“号令三嬗”的复杂过程,探寻汉高祖得以成就帝业的缘由,其结论见解深刻、独具匠心,为后世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视角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论性散文,也是一篇以秦楚之际历史变迁为题材的散文。介绍了文中梳理了陈涉首义、项羽灭秦、刘邦称帝的历程,感叹五年间号令三变的急促;描绘了秦楚之际政权更迭的情景;体现了通过对比凸显的秦楚之际政权更迭之速与一统天下之难的反差,以及秦禁诸侯却反助贤者崛起的现象;营造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氛围;表达了对历史规律的探究、对天命人事的感慨,既肯定汉家受命的非凡,也流露对历史兴衰中“天”与“人”复杂关系的深思。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赏析“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此段开篇点明主旨,司马迁以简洁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秦楚之际的历史巨变。他指出陈涉率先发难,点燃反秦烽火,为这场变革拉开序幕;项羽凭借强大武力,以暴虐却直接的方式推翻秦朝统治;刘邦则平定乱世、诛灭残暴势力,最终登上皇位,建立汉朝。“五年之间,号令三嬗”,短短数字,便将这五年内政权频繁更迭的紧张局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出这段历史在时间上的短促与变化的剧烈,与过往历史相比,其政权交替之快,堪称前所未有,引发读者对这段特殊历史的好奇与思考。第二段赏析“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此段司马迁通过回溯历史,将虞、夏、商、周及秦的兴起历程与秦楚之际作对比。虞、夏兴起,需数十年积累善行与功绩,赢得百姓认可,还需顺应天命;商汤、周武王的基业,更是历经先祖十几代的仁义修行;秦国自襄公开始崛起,历经多位君主的努力,花费百余年才完成统一大业。通过这些事例,司马迁强调历代王朝的建立都历经漫长时间与艰辛努力,突出“一统之难”。这种对比为后文探讨秦楚之际的历史变革做铺垫,让读者在纵向的历史脉络中,更能体会到秦楚之际政权快速更迭的特殊性。第三段赏析“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奋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此段司马迁先阐述秦朝建立后,为避免战乱、维护统治,采取废除分封、销毁兵器等措施。但历史发展却出乎秦朝统治者意料,新的王者崛起于民间,各路豪杰联合讨伐,其发展态势远超三代。他认为秦朝的这些禁令,反而为贤能之人扫清障碍,让他们得以崛起。结尾处连用多个感叹与反问,将汉高祖刘邦的称帝归结为天意与大圣之人的应运而生,既表达了对历史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感慨,也体现出司马迁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思考。在他看来,秦楚之际的历史巨变,既有时代背景下的客观推动,也离不开顺应天命与具备非凡才能的人物,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与思辨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佚名《古绝句四首》

下一篇:汉·刘彻《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