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liè
zhuàn
jié
xuǎn

朝代:汉作者:司马迁浏览量:2
píng
wáng
tīng
zhī
cōng
chán
chǎn
zhī
míng
xié
zhī
hài
gōng
fāng
zhèng
zhī
róng
yōu
chóu
yōu
ér
zuò
sāo
。“
。“
sāo
zhě
yóu
yōu
tiān
zhě
rén
zhī
shǐ
zhě
rén
zhī
běn
rén
qióng
fǎn
běn
láo
juàn
wèi
cháng
tiān
tòng
cǎn
wèi
cháng
píng
zhèng
dào
zhí
xíng
jié
zhōng
jìn
zhì
shì
jūn
chán
rén
jiàn
zhī
wèi
qióng
xìn
ér
jiàn
zhōng
ér
bèi
bàng
néng
yuàn
píng
zhī
zuò
sāo
gài
yuàn
shēng
guó
fēng
hào
ér
yín
xiǎo
yuàn
fěi
ér
luàn
ruò
sāo
zhě
wèi
jiān
zhī
shàng
chēng
xià
dào
huán
zhōng
shù
tāng
shì
shì
míng
dào
zhī
guǎng
广
chóng
zhì
luàn
zhī
tiáo
guàn
xiàn
wén
yuē
wēi
zhì
jié
xíng
lián
chēng
wén
xiǎo
ér
zhǐ
lèi
ěr
ér
jiàn
yuǎn
zhì
jié
chēng
fāng
xíng
lián
ér
róng
shū
zhuó
nào
zhī
zhōng
chán
tuì
zhuó
huì
yóu
chén
āi
zhī
wài
huò
shì
zhī
gòu
jiào
rán
niè
ér
zhě
tuī
zhì
suī
yuè
zhēng
guāng

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的人,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逐句剖析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

# 疾王听之不聪: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疾,痛心。听:听觉。之:取消“王听不聪”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聪,明察。

"谗谄之蔽明也":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

# 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谄,奉承,巴结。

"邪曲之害公也":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

# 邪曲之害公: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邪曲:“邪”与“曲”都作邪恶、不正讲,指品行不正的小人。公:指国家。

"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

#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方正:端方正直的人。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幽思:苦闷深思。

"离骚":离骚”,

"者":的人,

"犹离忧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 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遇,遭受。,犹:如同。

"夫天者":上天,

"人之始也":是人的原始;

# 人之始:人类的起始。

"父母者":父母,

"人之本也":是人的根本。

# 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

"人穷则反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

# 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穷:处境窘迫。反:同“返”,追念,回想。

"故劳苦倦极":所以劳累疲倦时,

# 倦极:疲倦困苦。极,疲困。

"未尝不呼天也":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疾痛惨怛":病痛和内心悲伤时,

# 惨怛:忧伤,悲痛。,疾:疾病。

"未尝不呼父母也":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

# 正道直行:秉持公心,行为正直。

"竭忠尽智":竭尽忠心用尽智慧,

# 竭忠尽智:互文,即“竭尽忠智”。

"以事其君":来侍奉他的国君,

# 事:侍奉。

"谗人间之":却被小人离间,

# 间:挑拨离间。

"可谓穷矣":可以说处境很困难。

"信而见疑":诚信而被怀疑,

# 信而见疑:诚实不欺却被怀疑。而,却。见,被。

"忠而被谤":尽忠却被诽谤,

"能无怨乎":能没有怨愤吗?

"屈平之作《离骚》":屈原作《离骚》,

# 之:取消“屈平作《离骚》”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大句子的主语。

"盖自怨生也":是从怨愤引起的。

# 盖自怨生也: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盖:表示原因的承接连词,原来是。

"《国风》好色而不淫":《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

# 《国风》好色而不淫:《国风》二句:《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淫,过度、无节制。

"《小雅》怨诽而不乱":《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

# 《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若《离骚》者":屈原的《离骚》诗,

"可谓兼之矣":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上称帝喾":(他)远古提到帝喾,

# 上称帝喾:往远处说提到帝喾(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上:上古。称:与下文的“道”、“述”,互文见义,都有“称道”的意思。帝喾: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

"下道齐桓":近古提到齐桓公,

# 下道齐桓: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中述汤、":中古提到商汤、

#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周武王,

#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以刺世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

# 以刺世事:(称引古代帝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以刺:“以之刺”的省略。以:表目的。之,这些。刺,讽喻。

"明道德之广崇":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 广崇:广大崇高。,明:阐明。

"治乱之条贯":治乱的条理,

# 条贯:条理。,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

"靡不毕见":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

# 靡不毕见:无不得到充分的体现。靡,无,没有。毕,全部,充分。见,同“现”。

"其文约":他的文章简约,

# 约:简约。

"其辞微":语言含蓄,

# 微:含蓄隐晦。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其行廉":行为正直。

# 廉:方正,正直。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称:引用,选用。文:文字,词汇。指,同“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 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类,事物。迩,近。见义远:体现的意义极深远。见,同“现”,表现,表达,体现。义:意义,道理。

"其志洁":他的志趣高洁,

"故其称物芳":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

# 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

"其行廉":他的行为正直,

"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 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

#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浊。疏:远离。濯、淖、污、泥,都是“污浊”的意思。

"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 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浊秽:指黑暗社会。

"以浮游尘埃之外":以便超脱世俗之外,

# 尘埃:比喻尘世、世俗。,以:而,从而。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

# 不获世之滋垢: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获,辱、被辱。世,世俗。滋,黑。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

#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思是,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然:洁白的样子。皭,清白、洁净。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泥,同“涅”,染黑。滓,污染。

"推此志也":推赞这种志行,

# 推:推赞,推许。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 虽:即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屈原列传(节选)》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全文以铺陈屈原生平事迹为纲,兼融叙事与论赞之笔,于字里行间,尽显对屈原拳拳爱国之心、卓异政治才干及高洁品格之倾慕与颂扬,情辞恳切,意蕴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出身史官世家,司马谈之子。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职任太史令,曾参与历法改革。因李陵之祸,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后世尊称司马迁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屈原列传(节选)》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乃一篇别具一格的人物传记。《史记》作为华夏首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传说之世,下至汉帝太初四年,纵贯约三千年岁月,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其中列传一体,专为记载帝王之外人物行迹而设。司马迁缘何将屈原、贾谊合传,盖因二人均擅文辞,且皆有怀才不遇、遭贬谪之遇,加之贾谊所作《吊屈原赋》触动其心,故并而传之。考诸先秦典籍,皆未详载屈原生平,唯《史记》此篇传记,乃记述屈原生平事迹最早且最完备之文献,其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俱为后世所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也是一篇评述屈原及其作品的散文。介绍了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评述了《离骚》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体现了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遭谗被谤的境遇,表达了对屈原高洁志向和廉洁品行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志可与日月争光。

2. 写作手法

比喻:“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中“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些词语本指自然界中的污秽之物(如烂泥、污垢、灰尘),此处用来比喻战国末期楚国官场的腐败、小人的谗言、世俗的趋炎附势等抽象的黑暗现实。通过“濯淖污泥”“浊秽”等具体意象,将“世之污浊”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肮脏”,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屈原所处环境的恶劣。象征:“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中“污泥”“浊秽”“尘埃”“滋垢”象征“对理想的侵蚀力量”这些污秽意象不仅是环境的比喻,更象征着世俗对道德与理想的消解力,它们代表“世”(世俗的普遍堕落),是压向屈原的外部压力。屈原“自疏”“浮游之外”“不获”,通过与这些意象的对立,象征他拒绝被世俗同化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此句以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构成排比,层层铺陈屈原所处的黑暗现实:君王偏听、谗言障目、奸邪害公、正直遭斥。“疾”字开篇,直抒屈原对现实的痛心,为后文“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埋下伏笔,既交代了《离骚》的创作背景,又以对比凸显屈原与世俗的对立,塑造出他心系家国却无力回天的悲愤形象。“‘离骚’者,犹离忧也。”短短六字,以直白的释义点明《离骚》的核心情感,“离忧”。“离”通“罹”,含遭受之意,既解释了篇名的含义,又将屈原的忧愁具象化,为下文剖析“怨”的情感做了铺垫,语言简练却精准,直击作品灵魂。“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此处以“天”与“父母”为喻,类比人在困境中对本源的回归。用生活中“呼天”“呼父母”的普遍现象,说明“穷则反本”是人之常情,为下文写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后的“怨”提供了情理依据,以类比手法让抽象的情感逻辑变得通俗易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这句勾勒出屈原的人物形象:“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是其品格核心,“谗人间之”是其遭遇的转折,“穷矣”则点明他陷入绝境的处境。通过“尽忠”与“被间”的对比,凸显屈原的忠诚与现实的残酷,为“怨”的产生铺垫了充足的情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以反问句式强化情感,“信”与“疑”、“忠”与“谤”的强烈对比,既揭示了屈原遭遇的不公,又回应上文“人穷则反本”的道理,说明他的“怨”并非无端而生,而是源于切肤之痛的不公待遇。反问的语气让情感表达更具力量,引人共鸣。“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此句总结前文对创作动机的分析,以“盖”字明确《离骚》源于屈原的“怨”,既总结了情感源头,又与开篇“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呼应,形成逻辑闭环,语言凝练,直击核心。“《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将《离骚》与《国风》《小雅》对比,以“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定评,既肯定了《离骚》的文学传承,又突出其独特价值。这种类比手法,让读者通过已知的经典理解《离骚》的艺术高度。“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列举《离骚》中引用的帝王典故,说明其“以古刺今”的写作手法。“上”“中”“下”的时间跨度,展现作品内容的厚重,“刺世事”则点明其批判现实的主旨,既体现《离骚》的思想深度,又呼应屈原“忧愁幽思”的创作心境。“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概括《离骚》的思想内涵:阐明道德的崇高、梳理治乱的规律,“靡不毕见”强调其内容的全面深刻。这句从思想层面升华《离骚》的价值,说明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承载着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以四个四字短语构成排比,精准概括《离骚》的文风与屈原的品格。“文约”“辞微”讲语言简练含蓄,“志洁”“行廉”赞人格高洁正直,文与人相互映照,既写作品特点,又塑人物形象,语言工整,富有节奏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进一步解析《离骚》的写作技巧:用细小的文辞表达宏大的主旨,借浅近的事物寄托深远的意义。“小”与“大”、“迩”与“远”的对比,凸显其“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说明作品虽含蓄却意蕴深厚。“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以因果关系连接屈原的品格与作品意象、人生结局:因志向高洁,作品多引用香草(“称物芳”);因行为方正,至死不被世俗接纳。“芳”象征高洁,“死而不容”呼应前文“方正之不容”,既解释了作品意象的选择,又强化了屈原坚守品格的悲剧性。“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用“污泥”“浊秽”“尘埃”比喻世俗的污浊,以“蝉蜕”象征屈原摆脱污秽、保持洁净的过程。一连串的比喻与象征,生动展现屈原在恶劣环境中坚守高洁的姿态,“皭然泥而不滓”更是以鲜明的意象,定格其不染尘埃的品格。“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以“日月”象征永恒的光明与崇高,将屈原的志向提升到与日月同辉的高度。这句是对屈原品格的终极赞美,既呼应前文对其“志洁行廉”的刻画,又以宏大的意象总结,让读者感受到屈原精神的不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张衡《用广陈君以画徵题》

下一篇:汉·佚名《十五从军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