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shī
shí
shǒu

朝代:汉作者:嵇康浏览量:2
bái
yún
shùn
fēng
ér
huí
yuān
yuān
绿
shuǐ
yíng
kǎn
ér
tuí
chéng
liú
yuǎn
shì
gōng
lán
wēi
zhàng
zhū
zhī
huái
怀
cháng
xiào
qīng
yuán
wéi
gào
āi

译文

飘荡的白云,顺着风向来回飘动。深广的绿水,漫过坑穴后向下流淌。顺着水流远去,独自隐居在芳草环绕的山水之间。拄着木杖回应众人的疑问,接纳我平生的志向。在清寂的原野上长声呼啸,唯有以此倾诉哀愁。

逐句剖析

"泆泆白云":飘荡的白云,

"顺风而回":顺着风向来回飘动。

"渊渊绿水":深广的绿水,

"盈坎而颓":漫过坑穴后向下流淌。

"乘流远逝":顺着水流远去,

"自躬兰隈":独自隐居在芳草环绕的山水之间。

"杖策答诸":拄着木杖回应众人的疑问,

"纳之素怀":接纳我平生的志向。

"长啸清原":在清寂的原野上长声呼啸,

"惟以告哀":唯有以此倾诉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言诗十一首(其七)》是魏晋诗人嵇康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以流动的白云与深沉的绿水开篇,用“泆泆”“渊渊”等叠词描绘自然动态:云随风卷舒,水漫溢奔流。诗人借“乘流远逝”的意象转入隐居生活的叙述,以“自躬兰隈”点明躬耕山水间的状态。后段“杖策答诸”通过拄杖应答的动作,呼应“纳之素怀”的志趣坚守,最终在清寂原野的长啸中爆发哀情。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行为的交织,呈现了魏晋士人追求隐逸却难掩乱世悲怆的矛盾心境,前半段景物隐喻精神自由,结尾直抒胸臆,构成含蓄与直白的双重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223?~262?),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州)人。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等有“竹林七贤”之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所撰《声无哀乐论》意在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在哲学上,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代表作品有《明胆论》《与山巨源绝交书》《赠兄秀才从军》《幽愤诗》等。著有《嵇中散集》。今人有《嵇康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层是前四句。“​​泆泆白云,顺风而回。渊渊绿水,盈坎而颓”,“泆泆”形容白云飘荡无定的形态,“渊渊”则描绘绿水深广静流的质感。首句以动态的云随风回旋,暗喻世事无常;次句写水流满溢沟壑后倾泻而下,既呈现自然的壮阔,又隐含人生际遇的起伏。四句看似纯粹写景,实则通过白云“顺风”与绿水“盈坎”的被动状态,暗指诗人身陷现实束缚的无奈,为后文隐逸之志埋下伏笔。​​第二层是中四句。​​“乘流远逝,自躬兰隈。杖策答诸,纳之素怀”,“乘流”借水势隐喻顺势隐退,“自躬兰隈”以“兰隈”长满兰草的山水幽处点明归隐的理想之境。“杖策”指拄杖而行,既显隐士形象,又暗含远离尘嚣的决绝;“纳之素怀”中“素怀”指平生的淡泊志向,表明诗人将自然之景与内心追求融为一体。此层从自然转向人事,通过动作与场景的转换,展现诗人主动选择隐逸、坚守本心的精神姿态。​​第三层是最后二句。​​“长啸清原,惟以告哀”,“长啸”是魏晋文人宣泄情感的典型方式,在“清原”空旷原野的背景下更显孤绝。“惟以告哀”直白收束,将前文含蓄的哀思推向明面。此句看似突兀,实为全诗情感凝聚:云水之景的动荡与隐逸之志的坚守,最终凝结为无法消解的悲愤,呼应嵇康因政治迫害而生的现实困顿。长啸的声响与清原的寂静形成对照,强化了诗人与世俗对抗的孤独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秦嘉《诗》

下一篇:汉·嵇康《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