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nán
piān

朝代:汉作者:曹操浏览量:2
nán
shān
yǒu
shí

译文

南山上有大石。

逐句剖析

"南山有大石":南山上有大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南篇》是东汉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诗。《有南篇》已佚,今仅存一句。从存世残句“南山有大石”来看,其语言风格契合建安文学“刚健有力、气韵沉雄”的特征,当属东汉末年古体诗范畴。此句以“南山”“大石”为核心意象,前者构建出荒寒苍莽的空间背景,暗含传统山水文化中“仁者乐山”的精神隐喻,后者则以稳固不移、历经沧桑的特质,象征坚韧品格与永恒意志,尽显建安诗人“借物言志”的创作手法,将个体情志与宇宙意识勾连,在有限文字中寄寓对生命强度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曹操残句“南山有大石”虽仅存一句,却如刀刻斧凿般尽显建安诗歌的艺术神髓。“南山”二字铺开苍莽荒寒的天地幕布,这既是实写地理空间的阔大沉雄,又暗合儒家“仁者乐山”的精神脉络——那静默的山峦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为士人品格的观照之镜。“大石”则如青铜铸像,历经风雨剥蚀却岿然不动,其坚硬质地与稳固形态,恰似士人心中不可摇撼的精神砥柱,二者一“山”一“石”,天然构成托物言志的精妙组合,让情志附丽于物象之上,如盐入水般浑然天成。论及语言风格,此句以五言短句斩截出之,质朴如古木虬枝,刚健似铁马冰河。一个“有”字看似寻常却极有力量,仿佛一把重锤敲出大石的存在感——它不是轻描淡写的点缀,而是以最简省的笔墨将大石推至画面中央,让其成为南山空间里不容忽视的精神坐标,这与曹操诗作“清峻通脱”的语言特质浑然一体,恰似《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直白,于素朴中见真章。表达技巧上,诗人深得比兴之妙。南山的荒寒如人生困境,大石的坚实似意志锋芒,二者相互激荡又彼此映照,在简笔勾勒中藏着千钧之力。你看那南山的苍茫间,一块大石突兀而立,不正是诗人在乱世中挺然而立的精神剪影?这是以少总多的高手笔法,寥寥五字便让生命的硬度与韧性跃然纸上,暗合汉魏诗歌“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写意精髓。内容主题上,单句虽未成篇,却如冰山一角,隐隐透出建安文人的精神底色。那大石的坚贞,与《龟虽寿》中“老骥伏枥”的壮心遥相呼应,都是乱世中对刚健人格的呐喊。你能从这五个字里,听见建安风骨“慷慨以任气”的天风海雨——不是无病呻吟的哀叹,而是如金石相击般的生命强音。它上接《诗经》“关关雎鸠”的比兴传统,下启陶渊明“青松在东园”的象征路径,像一枚火种,在诗歌史上划出从写实到写意的璀璨弧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王褒《咏雁诗》

下一篇:汉·应璩《百一诗 其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