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惜身薄祜":真可怜啊,我的福气太小,
# 薄祜:薄福。祜,大福。,自惜:自行怜惜。自己怜惜。
"夙贱罹孤苦":生来低贱,又孤苦零丁,无依无靠。
# 罹:遭受苦难或不幸。,夙贱:早年卑贱。夙,旧,平素。
"既无三徙教":我从小既没有受到孟母三次搬家那样的教诲,
# 三徙教:指孟母为教育孟子而三迁之事。孟母三迁的典故。
"不闻过庭语":也没有受到孔子过庭而问的父教。
# 过庭语:犹“过厅语”。过庭,《论语·季氏》“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以喻长辈的教训。父对子的教育,古代称“庭训”。
"其穷如抽裂":不能伸展雄心壮志让我感到抽肠裂肤般的痛苦,
# 抽裂:抽肠裂肤。崩裂;割裂。
"自以思所怙":因此,我想起了父亲的境遇。
# 所怙:所依靠。依靠,仗恃。亦为父母的代称。《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自以:自以为。自然以。
"虽怀一介志":虽然我只怀有一个很小的愿望,
# 一介:一个。多指一个人。多含有藐小、卑贱的意思。用于自称为谦词。介,耿介。
"是时其能与":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 与:相与。相处;相交往。共同;一道。,其: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表示诘问。通“岂”,难道。,是时:这时势。
"守穷者贫贱":不能显达的人处于贫贱的地位,
# 贫贱:贫穷卑贱。,守穷者:坚守贫穷而操守之人。
"惋叹泪如雨":真是让人伤心叹息,泪流如雨啊。
# 惋叹:惋惜哀叹。
"泣涕于悲夫":我流泪而悲伤啊,为了乞求活路而奔波,
# 悲夫:悲叹之词。夫,语助。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乞活安能睹":那情景真是不堪目睹啊。
# 睹:目睹。,安:哪里。,乞活:乞讨苟活。
"我愿于天穷":我愿将心中的憾恨倾诉给上天,
# 穷:穷尽。,于:往,去。和、与、跟。
"琅邪倾侧左":是因为隐居在琅邪的父亲突然遭到杀害。
# 倾侧:倒向一侧,倾斜。,琅邪:亦作“琅琊”。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虽欲竭忠诚":虽然想为国家竭尽忠诚,但未能成功,
# 竭:竭尽。,虽欲:虽然想。
"欣公归其楚":令人欣喜的是,在董承的护卫下,天子又回到了洛阳。
# 归其楚:归还他的楚地。,公:主公。公卿。有解释为天子。天子是人皇,不能称公。公应是指诸侯。不详所指。似乎此公应是楚地的诸侯。,欣:欣喜。
"快人由为叹":这件事虽然大快人心,但有令人叹息的地方,
# 由:由此。因此。有说“日”。,快人:爽快、痛快的人。在魏晋的口语中,“快人”也有“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的意思。应是诗人自诩。
"抱情不得叙":我没能参与到迎接天子的行列,
# 不得叙:不能叙述。,抱情:怀抱着情意。
"显行天教人":因此,对天子的忠贞无法表达。
# 显行:彰显德行。显露行迹。
"谁知莫不绪":有心建功立业,协助天子教化人民,谁知道却不能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
# 绪:余留的,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功业,遗业。
"我愿何时随":我的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 随:随愿。如愿。
"此叹亦难处":这种叹息将难以停止。
# 难处:难相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现在,我将用什么样的光辉惠泽于人民呢,
#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一作今我将何照 。将何照:将用什么照亮。何以面对。光耀:光彩荣耀。喻日月。
"释衔不如雨":我所含的忧愁永远没有尽期,还不如总有一天会停下的雨水。
# 不如雨:雨有止时愤懑无期也。,释衔: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1. 分段赏析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前四句自述身世孤苦,感慨自幼缺少良好家教(“三徙教”指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过庭语”指孔鲤受父训的典故)。“薄祜”“孤苦”直接点出命运多舛,以典故对比凸显成长环境的匮乏,奠定全诗悲怆基调。“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中间四句写困厄之痛如割裂身心,只能思念亡父(“怙”指父亲)。虽心怀志向,却因身世卑微无法施展,“穷”与“志”的冲突,将失志之悲推向深处,体现乱世中寒微之士的无奈。“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此四句直抒贫贱之悲,“泪如雨”“泣涕”以夸张笔墨写哀痛之深,“乞活”二字道尽生存困境与尊严挣扎,情感直白浓烈,读之令人动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天穷”“琅邪”借地理方位暗喻时局动荡,“竭忠诚”与“归其楚”形成矛盾——本欲效忠君主,却因政局混乱而志向难申,暗伏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忧思。“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抱情不得叙”直言心事难诉之苦,“显行”句以天命自解却难释郁结,诗人的矛盾心理在此凸显:既想彰显德行,又深知时局难测,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充满困惑。“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末四句以问句收束,“何时随”“何照”追问志向归宿,“释衔”谓放下悲怀,却以“不如雨”作结,将愁绪比作连绵雨势,化抽象为具体,收束全诗的哀婉与不甘,余韵悠长。
上一篇:汉·佚名《《汉书》歌》
下一篇:汉·王褒《送刘中书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