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u
yōu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bái
jǐng
guī
西
shān
huá
shàng
tiáo
tiáo
jīn
chù
jìn
qiān
suì
suí
fēng
piāo
hǎi
shā
biàn
chéng
shí
chuī
qín
qiáo
kōng
guāng
yuǎn
liú
làng
tóng
zhù
cóng
nián
xiāo

译文

太阳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逐句剖析

"白景归西山":太阳天天落下西山,

# 白景:太阳。

"碧华上迢迢":月亮夜夜升上高天。

# 迢迢:高貌。这里指天空。,碧华:皎洁的月亮。

"今古何处尽":古往今来哪儿有尽头,

# 今古:谓古往今来,从古到今。

"千岁随风飘":千年的时光随风飘散。

# 千岁:千年,年代久远。

"海沙变成石":海中是沙粒慢慢变成岩石,

# 海沙变成石:海里的沙变成了石头,意思是说年代久远,自然界变化巨大。

"鱼沫吹秦桥":如今的秦桥只见鱼儿吹沫戏玩。

# 秦桥:相传秦始皇东游时所造的石桥。,鱼沫:鱼所吐之水沫。

"空光远流浪":时光像流水不断逝去,

# 空光:阳光。

"铜柱从年消":汉武帝的铜柱也随着岁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间。

# 铜柱:铜制的支撑建筑物的柱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悠悠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的前四句,诗人着眼于日常最为寻常的自然现象,太阳西沉,月亮升起,昼夜循环,由此触发了“千岁随风飘”这般奇妙且悠远的想象。后四句中,诗人巧妙借助两个历史事件以及相关历史人物,将“千岁随风飘”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展现出来。全诗以昼夜之道,生死之说,讥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既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又具有尖锐的讽刺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贺创作诗歌时,无论是命题确定主旨,还是借事物来隐喻、象征,但凡有所讽喻寄托,都深刻地针砭了当时社会的弊病,精准地切中了那个时代隐藏的问题。李贺所处的贞元(785-805年,唐德宗年号)、元和(806-820年,唐宪宗年号)时期,唐王朝已从兴盛走向衰落,政治局面一片混乱。唐宪宗昏庸无道,痴迷于神仙之说,一心祈求长生不老。在皇帝的影响下,这种风气自上而下蔓延开来。《古悠悠行》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全诗以昼夜更替、海沙成石等自然现象为引,借秦始皇石桥、汉武帝铜柱等历史遗迹,探讨时间永恒与人事无常的哲理,讥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通篇充满理趣,不生枝蔓,纯乎理喻,实是一曲带有哲理意味和讽刺意味的咏叹调。

2. 写作手法

对比:“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写古往今来没有尽头,千年时光也如飘风般转瞬即逝,此为不变之道;“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写海沙变石,流光消逝,铜柱销磨,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来写,深化了主题,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3. 分段赏析

《古悠悠行》首两句“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写太阳西沉,月亮升起,昼夜循环,今古如此,无有穷尽,这本就是大自然的规律。“白景”“碧华”用词优美,形象地描绘出日月的特征,诗人由这常见的自然景象引发对时光的思考。次两句“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从对时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感慨古往今来没有尽头,千年时光也如飘风般转瞬即逝。这两句虽然很简短,但却是经过高度浓缩写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这两句用粗线条勾画了一幅绵延无尽的时间和广袤无限的空间背景。“千岁”句表面上虽然只是指时间,但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不仅仅是时间,千岁之内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事、物都像一阵风那样飘忽而过,无影无踪了。“千岁随风飘”一句又带起了下面四句。五六句“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进一步写大自然的变化,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沙变成岩石,秦桥如今只有鱼儿吹沫嬉戏的描写,时光的力量是无法抵抗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即使是坚固的桥梁也会变迁。沧海变桑田,犹如千年走马,日久天长,什么都会改变。末两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继续写大自然的变化,时光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汉武铜柱,流光销磨,至今也早已不复存在。这正说明代更年远,必然发生陵谷之变,此为万物消长的常理。

4. 作品点评

《古悠悠行》全篇洋溢着哲理,满含理趣,行文简洁凝练,纯粹以哲理喻世,不见丝毫冗余之笔,这在李贺的创作风格里极为少见。从结构与笔法来看,先写日月如穿梭般往复交替,光阴流转迅速无有终期,此为不变之道;再写海沙变石,流光消逝,铜柱销磨,无法阻止,是为万变之理。变与不变,对比来写,深化了主题,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则宪宗之妄求长生,由不明始终昼夜之理也。日月递更,流风不异,古今岂有尽期耶?陵谷之变,是即消长之常。莫高如秦桥,而鱼沫可吹;莫坚如铜柱,而流浪可消。足知世间未有久而不化之事。谁谓长生真可致乎?

清姚文燮《昌谷集注》

# 昼夜循环,无有穷尽。以千岁之久,而达人观之,一如风飘之疾速。海沙之细,经历多年长大成石;秦王造桥之处,又见群鱼吹沫其间。桑田沧海,洵有之矣。汉武所立铜柱,原以为长生之计。今年远代更,铜柱亦销灭不存。夫以武帝之雄才大略,欲求长生于世间尚不可得,况他人乎?此诗盖以讽也。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谷《望湘亭》

下一篇:唐·贺知章《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