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jiā
dòng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què
shā
shēng
chǐ
jiǎo
gōng
qīng
shí
hēi
fān
sān
diǎn
tóng
míng
gāo
zuò
yuán
yáo
jiàn
cǎi
jīn
chán
qiāo
bàn
xié
tóu
duì
yìng
huā
shān
tán
wǎn
yín
bái
tuó
zhú
shé
fēi
shè
jīn
shā
xián
zhú
huǎn
guī
jiā
guān
jūn
shā
róng
zhōu
chá

译文

像雀儿跳跃,促促地踩着黄沙上战场,青石磨制的箭头,饰有兽角的硬弓四尺长。黑旗三挥,铜鼓擂得震天响,高声呐喊如猿啼,还用力摇动着箭囊。彩带缠在小腿上,打成斜折状,彩衣缤纷的队伍与葛花相映,排列在溪旁。夜雾笼罩的山潭里,白鼍的吼声令人胆丧,竹蛇飞蠹在暗处袭击,更叫人难以提防。黄洞人获胜,悠闲地骑着竹马缓缓回家去,官兵在容州竟残杀辖境的百姓去冒功请赏。

逐句剖析

"雀步蹙沙声促促":像雀儿跳跃,促促地踩着黄沙上战场,

# 促促:象声词,在沙地上行走的声音。,蹙:踩踏的意思。,雀步:行路像雀跃一样。

"四尺角弓青石镞":青石磨制的箭头,饰有兽角的硬弓四尺长。

# 青石镞:用青石磨成的箭头。,角弓:用兽角做成的弓箭。

"黑幡三点铜鼓鸣":黑旗三挥,铜鼓擂得震天响,

# 铜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铜铸成的鼓,供聚集或征战时用。,点:指点。挥动示意。,幡:一种窄长的旗帜。

"高作猿啼摇箭箙":高声呐喊如猿啼,还用力摇动着箭囊。

# 箙:盛箭的器具。,高作猿啼:高声呼叫像猿啼一样。

"彩巾缠踍幅半斜":彩带缠在小腿上,打成斜折状,

# 幅半斜:绑腿打成斜折行状。,踍:字书无此字,疑“跤”或“骹”字,实即小腿。,彩巾:彩带缠绕在小脚上,打绑腿。

"溪头簇队映葛花":彩衣缤纷的队伍与葛花相映,排列在溪旁。

# 溪头:犹溪边。 唐李端《送客东归》诗:“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山潭晚雾吟白鼍":夜雾笼罩的山潭里,白鼍的吼声令人胆丧,

# 白鼍:鳄鱼的一种,俗称鼍龙,又称猪龙婆。

"竹蛇飞蠹射金沙":竹蛇飞蠹在暗处袭击,更叫人难以提防。

# 射金沙:含沙射人影。据传,一种名叫“蜮”的短狐,能含沙射人。,飞蠹:毒虫名。王琦认为是“飞蛊”之误。,竹蛇:竹根蛇,剧毒。

"闲驱竹马缓归家":黄洞人获胜,悠闲地骑着竹马缓缓回家去,

# 竹马:在这里指当地一种小型的、能穿越竹林的马。叶葱奇以为“竹马”为指小儿,大约是据“青梅竹马”一语;王琦认为是当地一种马名。

"官军自杀容州槎":官兵在容州竟残杀辖境的百姓去冒功请赏。

# 槎:土著居民之通称。,容州:唐代州名,今广西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家洞》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的诗。此诗以凝练笔触,勾勒出黄家洞民众奋起抗争官军之壮烈图景。开篇八句,如史诗长卷铺展,粗犷线条勾勒出战火纷飞中黄家洞勇士与官军对峙的宏大叙事,刀光剑影间尽显边地儿女不屈之魂;末二句笔锋一转,以战后余烬之景收束,余音袅袅,引人遐思。诗人于纷繁传言中慧眼独具,撷取最具特色的战斗片段细细雕琢,使全诗洋溢着浓郁的异域风情的生活气息,宛如一幅生动的边塞风俗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经考据与梳理,朱自清先生在其《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李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中明确指出,《黄家洞》一诗应创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六月之后。审视当下诸多注本,多援引三家评注本王琦之注,将贞元十年(794年)、元和初年及元和十一年(816年)黄家洞蛮起事之史实并列于诗题之后。普遍观点认为,此诗旨在讽刺元和十一年裴行立为邀功而滥杀容民之行径,因王琦注中仅于裴行立事提及妄杀容民之事,恰与诗中“官军自杀容州槎”之句相呼应。然而,此论实乃误解。裴行立请兵之事发生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十一月,而“是年贺死”,李贺彼时已辞世,故不可能作诗以讽裴行立。同时,此诗亦非创作于贞元十年之后,因彼时李贺年仅四岁。因此,唯一合理解释为,《黄家洞》一诗创作于元和三年(808年)六月之后。彼时,正值黄家洞蛮首领黄少卿于五、六月间降而复叛,此诗所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追溯至中唐时期,自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少数民族黄家洞部族曾奋起反抗朝廷统治,与官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关于该地区少数民族反抗朝廷之缘由,晚唐学者樊绰在其著作《蛮书》中有着深刻记载:“缘邕、交两地长吏苛暴,恣杀非辜,致令众蛮告冤,因兹频来攻掠。”此外,《旧唐书·孔戣传》亦载:“时桂管经略使阳旻、桂仲武、裴行立等骚动生蛮,以求功伐,遂致岭表累岁用兵。”尽管此段记载未如《蛮书》所述详尽,但亦明确指出,裴行立等人因贪图战功而骚扰少数民族,从而激起其反抗。这些记载均较为客观公正,为理解李贺创作此诗之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战争叙事诗。诗中描绘了黄家洞民众为守护家园、奋起反抗官军之英勇事迹。整首诗风格奇崛幽峭,辞藻秾丽而情感凄清,诗人于纷繁的传闻中独具慧眼,撷取最具代表性的战斗片段与战后余韵,以细腻之笔触加以雕琢,使得全诗洋溢着浓郁的异域生活气息,令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而神秘的边地,感受着黄家洞民众的悲欢离合与英勇抗争。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黑幡三点铜鼓鸣”。通过听觉(“声促促”“铜鼓鸣”)与视觉(“雀步”“黑幡”“青石镞”)的叠加,生动还原战场细节,强化黄家洞蛮作战的动态画面感。象征:“竹马悠悠”象征和平生活,“官军屠城”隐喻暴政。通过“竹马”与“屠城”的对比,象征蛮民对自由的坚守与官军的残暴,深化主题,批判战争的非人道。夸张​:“洒泪今成血”将“泪”夸张为“血”,触觉(泪)与视觉(血)交融,极言悲痛之深,情感张力陡增。

3. 分段赏析

诗篇开篇的前八句,生动勾勒出黄家洞蛮族奋勇抗击官军的宏大战事轮廓。“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一句,细腻描绘出他们的行进姿态与精良武装。那独特的雀儿般跳跃步伐,踏在沙地上发出“促促”的声响,四尺长的兽角装饰之弓,搭配青石打造的箭头,尽显蛮族勇士的英勇与坚韧。“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则刻画出黄家洞蛮族部队的独特风貌。狭长的黑旗轻轻点动,铜鼓声震天响,蛮民迅速集结。他们如猿猴般怪叫,双手不断摇晃着箭袋,展现出一种野性而激昂的战斗激情。“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一句,则描绘出这支部队别具一格的“军服”。这“军服”与民服无异,却也别致非凡:彩巾斜缠的“裹腿”,在溪头傲然挺立的队伍映衬下,与红紫色的葛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艳丽斑驳的画卷。“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一句,则将黄家洞蛮族伏击官军的战事描绘得惊心动魄。这场伏击如白鼍晚吟、竹叶青蛇、飞蠹突然袭击般迅猛异常,既恐怖又让人猝不及防。王琦曾解此句为“状洞中景物”,实则偏离了诗意。叶葱奇注为写翻船与射箭,又稍显拘泥。其实,这两句正是对黄家洞蛮族作战勇猛无敌、神速无匹的生动写照。诗篇的后两句“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则转向战后情景的描绘。这里形成鲜明对照:黄家洞蛮族在战后,悠然骑着“竹马”归家;而官军却屠杀容州百姓,以人头数交差。这一对比,更凸显出黄家洞蛮族的英勇与正义。

4. 作品点评

《黄家洞》展现出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独特风格。诗篇巧妙运用了篇末点题之法。这种手法,犹如相声中的抖包袱,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直至最后揭示出令人惊异的真相,这比句句描绘官军滥杀无辜以求功绩的手法更为巧妙、神奇,且更为精炼。此法颇似军事上的声东击西之策,往往能出奇制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安南黄洞蛮黄少卿作乱。元和十一年,容管以兵却之。……乃将士畏险莫上,致杀良报功,容州槎且不免。贺故为谑告黄洞蛮之语曰:尔试闲驱竹马缓缓归家,官军之来自为杀容州搓,而不为尔也。情词特妙。

明姚文燮《昌谷集注》

# 此篇前五句写蛮人悍勇之状,雀步蹙沙,状其行也;角弓石镞,黑幡铜鼓,言其孤矢及军中号令;猿啼状其声;骹胫骨斜缠彩巾,言其服饰。葛花当是野葛,《博物志》称“曹瞒习啖野葛”,即此葛,非消酒之葛花也。葛,毒草;白鼍、竹蛇,皆毒物;总言蛮地风物之恶,官军不能深入久屯。末言军中杀戮无罪以冒功。读一过,万里之外,如在目前。(黄白山评:“徐文长云:‘雀步’句状箭镞坠沙之声。”)谁谓不能感发人意乎?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贺《走马引》

下一篇:唐·李贺《昆仑使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