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ng
yáng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3
jié
jīng
xīn
liǎng
bìn
huá
dōng
kōng
rào
wèi
kāi
huā
bǎi
nián
jiāng
bàn
shì
sān
jiù
huāng
tiān
yǒu
bái
lái
zhuó
cóng
mào
xié
zhēn
chéng
zuò
kōng
sāo
shǒu
mén
liǔ
xiāo
xiāo
zào

译文

节令的景物触目惊心,两鬓已生白发,独自在东篱下徘徊,菊花却未绽放。年近五十,仕途几度沉浮,家中的五亩薄田荒芜,身在天涯。哪里会有白衣人敲门送酒,自从官帽歪斜,便听任仕途浮沉。独自枯坐只能徒然搔首,门外柳枝萧萧,暮鸦聒噪。

逐句剖析

"节物惊心两鬓华":节令的景物触目惊心,两鬓已生白发,

# 节物:每一节令中的景物或事物。

"东篱空绕未开花":独自在东篱下徘徊,菊花却未绽放。

# 东篱:指园圃里的菊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年近五十,仕途几度沉浮,

# 仕三已:多次罢官。语出《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无愠色。”

"五亩就荒天一涯":家中的五亩薄田荒芜,身在天涯。

# 五亩就荒天一涯:意谓远在天涯,家乡的田园快要荒芜了也从未回去料理。就:接近,将要。五亩就荒:指隐居生活。天一涯:本指遥远的地方,此处指偏僻之处。《古诗十九首》:“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哪里会有白衣人敲门送酒,

# 剥啄:象声词。敲门声。韩愈《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我不出应,客去而嗔。”,白衣:古时未做官之人着白衣,后用以指称没有功名之人或平民。《史记·儒林传》:“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一从乌帽自欹斜":自从官帽歪斜,便听任仕途浮沉。

# 欹斜:倾斜。,乌帽:此处用孟嘉落帽之典,表现士人风流儒雅的气度,应重阳节日。《晋书·桓温列传》:“九月九日,(桓)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一从:完全听任。

"真成独坐空搔首":独自枯坐只能徒然搔首,

# 搔首:以手搔头,焦虑或有所思之状。《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门柳萧萧噪暮鸦":门外柳枝萧萧,暮鸦聒噪。

# 萧萧:此处指风吹柳树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重阳》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前,时作者年近五十,客游河西,功业未成而重阳独处。前四句写东篱花绕,后四句写尽人情世态。全诗通过鬓发斑白、菊迟鸦噪等意象,客观呈现了诗人客居异乡、功业未立的困顿心境,语言质朴而情感沉郁,展现了高适早年仕途困顿时的真实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重阳》由唐代高适所作。安史之乱前,高适客游河西,彼时他年近半百却功业未就,仕途屡遭挫折。在异乡逢重阳,目睹节令景象,有感于时光飞逝、自身处境困窘,遂作此诗抒发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重阳感怀诗。介绍了诗人年近五十客游河西、功业未成的困顿境遇,描绘了重阳节菊花未放、门庭冷落的萧瑟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惊惶与抱负未展的苦闷。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全诗前四句写东篱花绕,后四句写尽人情世态,反映了作者未能施展抱负前的内心苦闷。

3. 分段赏析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直写重阳物候对诗人的强烈冲击。“节物惊心”源于诗人见菊花未放而惊觉岁月流逝,青丝成雪的惶惑。首句以“两鬓华”具象化年华老去,次句“未开花”暗喻理想未遂,二者形成时空错位的张力。“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以数字强化困顿。“百年将半”直陈半生虚度,“仕三已”点明仕途三起;“五亩就荒”化用陶渊明典故,暗指归隐田园而不得,“天一涯”凸显漂泊之远。四组数字“百”“三”“五”“一”叠加,如利刃剖开现实,形成峭拔沉郁的语势。“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以反讽写门庭冷落。“岂有”否定期待,“一从”强调现状,白衣送酒的典故反衬无人问津的孤寂。“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以景结情。“门柳”象征家园,“暮鸦指颓势,二者萧瑟之声与“噪”字动态结合,将视觉荒凉转为听觉压迫;萧萧”叠字强化凄清,“噪”字拟人化暮鸦,暗示诗人独坐空庭的漫长煎熬。全联通过“无一人至”的结局,将前文所有困顿归结为命运的终极嘲弄。

4. 作品点评

《重阳》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如话,情感沉郁如磐,含蓄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吴敬夫云:于苍劲中见曲折,于远处见悲伤。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杂说一·龙说》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郭司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