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zhū
gōng
dēng
ēn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xiāng
jiè
mǐn
qún
yǒu
zhū
xiàng
dēng
lín
hài
gāo
xīn
zhuàng
yán
shì
shēng
jiǒng
chū
kōng
shàng
dùn
shēn
shì
bié
nǎi
jué
xíng
shén
wàng
gōng
què
jiē
qián
shān
jìn
yán
xiàng
qiū
fēng
zuó
zhì
qín
sài
duō
qīng
kuàng
qiān
cāng
cāng
líng
xiāng
wàng
shèng
shí
cán
ruǎn
huàn
zhī
zhōu
fáng
shū
xiào
yīn
yān
yóu
fàng

译文

庄严的佛寺使人万念俱灭,佛塔岂容各种尘俗的色相。登塔临视方惊异它的高峻,披襟拂衣更感知它的雄伟。登临塔上仿佛生出了羽翼,展翅高飞远出于天空之上。身心恍惚怀疑离开了尘世,只觉得心情振奋形神健旺。长安城宫殿仿佛在塔门前,河流山川也似在塔檐近旁。昨晚忽然有阵阵秋风吹来,关中平原一时更寥廓清朗。放眼望草木无际莽莽苍苍,五陵林木葱郁正遥遥相望。居盛世却像阮籍不禁惭愧,像周防做个小官失意彷徨。想报效国家却找不到路径,只好在此地纵情游览观赏。

逐句剖析

"香界泯群有":庄严的佛寺使人万念俱灭,

# 群有:佛教语,众生或万物。,香界:指佛寺。《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曰:“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浮图岂诸相":佛塔岂容各种尘俗的色相。

# 诸相: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

"登临骇孤高":登塔临视方惊异它的高峻,

"披拂欣大壮":披襟拂衣更感知它的雄伟。

# 大壮:《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上震下乾。震为雷,乾为天(古人认为天形似圆盖),其卦象为上有雷雨,下有御雨之圆盖。故云创建宫室,以避风雨,取象于《大壮》。此指慈恩寺建立时取象于《大壮》,建成后又高大壮观。,披拂:吹拂,飘动。《庄子·天运》:“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成玄英疏:“披拂,犹扇动也。”

"言是羽翼生":登临塔上仿佛生出了羽翼,

# 羽翼:禽鸟的翼翅。此处指慈恩寺高出平地,有凌云欲飞之状。

"迥出虚空上":展翅高飞远出于天空之上。

# 虚空:天空,空中。

"顿疑身世别":身心恍惚怀疑离开了尘世,

# 身世别:身体与世界相别。

"乃觉形神王":只觉得心情振奋形神健旺。

# 形神王:形骸与精神健旺。

"宫阙皆户前":长安城宫殿仿佛在塔门前,

"山河尽檐向":河流山川也似在塔檐近旁。

# 向:《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毛传:“向,北出牖也。”此句意谓山河皆在檐窗之前。

"秋风昨夜至":昨晚忽然有阵阵秋风吹来,

"秦塞多清旷":关中平原一时更寥廓清朗。

# 秦塞:秦代所建的要塞。

"千里何苍苍":放眼望草木无际莽莽苍苍,

"五陵郁相望":五陵林木葱郁正遥遥相望。

# 五陵: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文选·班固〈西都赋〉》:“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刘良注:“宣帝杜陵,文帝霸陵在南,高、惠、景、武、昭帝此五陵皆在北。”

"盛时惭阮步":居盛世却像阮籍不禁惭愧,

# 阮步:指阮籍。阮籍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因阮籍生不逢时,尝作穷途恸哭,而高适遭遇盛世却无所作为,是以有惭。

"末宦知周防":像周防做个小官失意彷徨。

# 周防:《后汉书·儒林列传》:“周防,字伟公,汝南汝阳人也。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防尤能诵读,拜为守丞。防以未冠,谒去。”

"输效独无因":想报效国家却找不到路径,

# 输效:犹报效。

"斯焉可游放":只好在此地纵情游览观赏。

# 游放:指纵情游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诸公登慈恩寺浮图》是唐代诗人高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开篇的八句,高适着重勾勒慈恩寺别具一格且宏伟壮观的景象,置身其中,令人身心畅快、精神抖擞。诗的中间六句,主要描绘了诗人登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视野的极为开阔。而最后的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反思自身境遇,感慨自己虽身处盛世,却一事无成,无奈之下,只能在此处闲游解闷。整首诗用词简洁凝练,在对景致的描绘中自然融入了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的秋季。《旧唐书·高适传》:“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在前往河右之前,高适先抵达长安。彼时,他与岑参、杜甫、储光羲、薛据一同出游。此次同游,五人均赋诗留念。岑参作有《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杜甫、储光羲也分别写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可惜的是,薛据的诗作现已失传。而从其余四人留存的诗作内容来看,都明确提及当时正值秋季。杜诗原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由此能够推断出,这五人结伴同游慈恩寺,并且高适最早写出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诗。描绘了诗人与众人登上慈恩寺浮图的所见所感。诗中先从佛理角度点明浮图之非凡,接着通过描写自身登临的震撼与欣喜,展现浮图的孤高雄伟。从浮图上俯瞰,宫阙山河等景色壮阔,秋风中的秦塞清旷,五陵郁郁。诗人在赞美景色的同时,联想到自己仕途的不如意,虽有报国之心却无途径,流露出无奈与感慨。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总计十八句。开篇前八句,着重描绘慈恩寺别具一格的景致与雄伟壮观之态。此佛寺仿若超脱尘世,远离诸般凡俗物象。当诗人登上寺庙,即刻便能感受到它的孤高气质,秋风轻拂,更添几分壮美。慈恩寺高高耸立,恰似展翅欲飞、直入云霄的鲲鹏,人置身其中,顿感身心轻盈,仿佛要羽化登仙,精气神也愈发饱满。从“宫阙”起的后续六句,则聚焦于诗人登塔后的所见所闻,着重凸显视野的开阔辽远。由于慈恩寺地势高耸,放眼望去,宫殿楼宇、山川河流,仿佛近在咫尺,就像在门窗、屋檐旁边一般。夜间秋风送爽,空气格外清新,关中大地的全貌清晰呈现于眼前。向北眺望五陵之地,只见林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而“盛时”之后的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审视自身境遇。虽身处太平盛世,自己却一事无成。年过半百,仍未能真正踏入仕途,想要报效国家,却苦无途径,只能在此处游览遣怀。从诗歌结尾这四句,能够明显看出,即便高适已经辞去封丘尉一职,但他内心渴望入朝为官、施展抱负的想法依旧十分强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奇情奇语(“言是”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诗家拈教乘中题,当即用教乘中语义,旁撷外典补凑,便非当行。在古如支公辈亦有杂用老、庄语者,至今时则迥然分途,取材不可混矣。唐诸家教乘中诗合作者多,独老杜殊出入,不可为法。如《慈恩塔》一诗,高、岑终篇皆彼教语,杜则杂望陵寝、叹稻梁等句,与法门事全不涉。他寺刹及赠僧寺皆然。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三家结语,未免拘束,致鲜后劲。杜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风格清举,可与诸公作参观。王士禛曰:每思高、岑、杜辈同登慈恩塔,李、杜辈同登吹台,一时大敌,旗鼓相当,恨不厕身其间,为执鞭弭之役。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题水西寺》

下一篇:唐·和凝《宫词百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