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丙辰年(
#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欢饮达旦":公元1076年)
# 达旦:到天亮。
"大醉":的中秋节,
"作此篇":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
"兼怀子由":喝了个大醉,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明月几时有":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把酒问青天":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道天上的宫殿,
# 宫阙:宫殿。
"今夕是何年":今晚是哪一年。
# 夕:晚。
"我欲乘风归去":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
# 归去:回到天上去。,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又恐琼楼玉宇":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
#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高处不胜寒":我经受不住寒冷。
# 不胜: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起舞弄清影":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
# 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赏玩。
"何似在人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月儿移动,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词人自己)。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
"低绮户":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
"照无眠":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不应有恨":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长向:偏在。
"何事长向别时圆":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此事古难全":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 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 但:只。
"千里共婵娟":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是一首词,此词以明月作为发端,基于词人同弟弟苏辙长达七年未能相见的深厚情谊,紧扣中秋明月这一意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思考。词人巧妙地将人世间的聚散离合、喜怒哀乐,融入到对宇宙与人生的哲思探索之中。既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又在字里行间展现出其在仕途不顺、遭遇挫折时,内心那份旷达超脱的心境,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词开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中秋明月之景,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感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楼阁,低洒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眠的人,借月光流转之景,烘托出词人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的惆怅之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情感与月的变化相融合,以自然之景寓人生哲理,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虚实结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宫阙是想象中的虚景,词人设想自己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月中宫殿太过寒冷,这是虚写;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回到现实,实写自己在人间月下起舞的情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直抒胸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情感真挚而强烈。对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对比,以自然现象的变化衬托人生的无常,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文的离别之苦形成对比,以乐观的祝愿结尾,使情感得到升华。
3. 分段赏析
《水调歌头》上片聚焦于望月,思绪既飘飞于浩渺天际,满溢逸兴壮思,又紧密贴合现实,尽显雅量高致。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陡然抛出对明月起始的追问,那痴迷的探问、超逸出尘的思绪,仿佛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韵在其中流转。苏轼作此词时正值丙辰年,彼时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主动请求外任密州。心中既有对朝廷政局的深切关切,又怀着渴望重回汴京的复杂心境,恰逢中秋佳节,开怀畅饮直至天明,酩酊大醉间,意兴虽在阑珊之际,却又暗涌着别样的律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自明月诞生至今,已悠悠过了无数岁月,词人不禁揣想,月宫中今夜究竟是怎样的良辰佳日。在他的想象中,那必定是个美好的日子,故而月亮才如此圆润、明亮。这份向往促使他接着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似有前生为月中人的遐想,才萌生出“乘风归去”的念头。然而,他又担忧月中那华丽的琼楼玉宇,因过于高寒而难以承受。这或许正是源于他对明月的极度向往,已将月宫视作归宿。从苏轼的思想渊源来看,道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颇深,加之他对道教养生之术的喜爱,出世登仙的想法便时常浮现于他的脑海。从这几句词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月亮的美好迷人,以及那丝丝逼人的清寒月光。不过,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终究更胜一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向那清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起舞。“清影”,描绘的是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便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嬉戏共舞。至此,词从对上天的幻想回归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中,入世的思想最终占据主导。“何似在人间”是无比坚定的肯定,那雄健的笔力有力地彰显出情感的浓烈。下片则转入对人的怀念,这里的“人”兼指苏轼的弟弟子由。由中秋夜的圆满明月,联想到人世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聚散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与“低”生动地描绘出月亮的移动轨迹,暗示夜已深沉。月光缓缓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轻轻穿过雕花的门窗,洒落在那些难以入眠的人身上。这其中既饱含着苏轼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也泛指所有在中秋佳节因无法与亲人团聚而辗转难眠的离人。这看似是在埋怨明月故意添愁,实则更衬托出词人对胞弟的深厚手足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那些遭遇离别的不幸之人的同情。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以一番宽慰之语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欢聚与离别,月有圆满与残缺,自古以来,世间便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已如此,又何必为一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苏轼的旷达在此尽显,他很快便意识到月亮并无过错。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意为美好,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赏明月之意。既然人间离别无法避免,那么只要亲人能够长久康健,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借由普照大地的明月,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这两句词既传达出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与深切思念,也展现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风貌。苏轼巧妙地化用前人诗意,将其融入自己的词作中,凝练成一种具有普遍共鸣的深厚情感。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无疑是苏轼词作中的璀璨明珠,堪称其代表作之一。从艺术造诣的角度审视,此词构思精妙绝伦,独辟蹊径,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向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巅峰之作,千古绝唱。在表现手法上,词的前半部分纵向铺陈,后半部分横向叙述。上片开篇便气势非凡,有高屋建瓴之势;下片则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上片对历代神话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传承与发展;下片则纯用白描手法,将人和月巧妙融合,双管齐下。表面上看似在阐述自然之理,实则是在阐释人间百态。其笔调错综复杂,回环往复,摇曳生姿,极具韵味。从布局来看,上片开篇如凌空而起,起笔之处似有虚幻之感;下片则波澜起伏,层层叠叠,由虚转实。结尾处虚实相生,舒缓作结,余味悠长。全词所营造的景致清丽而雄浑壮阔,以咏月为核心,深刻地表达了渴望游仙“归去”与留恋尘世“人间”、超脱欲望与积极入世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抒发了旷达自适的心境,以及对人生长久、乐观美好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温情。其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宛如画卷。最终以旷达的情怀收束全篇,自然地流露出词人的真实心境。整首词情韵兼具,境界壮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每一句都堪称佳句,典型地展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独特风格。苏轼在这首词中,既展现了超脱尘世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面对神奇永恒时的迷茫与错愕(正如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时所言)。他并非完全超脱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之外,而是积极地从自然规律中探寻“随缘自娱”的生活真谛。所以,尽管这首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寂寥秋意的吟唱,然而读起来却丝毫没有缺乏生机,反而充满了“触处生春”、激励人心向上的韵味。古往今来,这首《水调歌头》备受赞誉与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盛赞此词为中秋词中的翘楚。这首词宛如与明月的深情对话,在对话中深入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动人的情趣,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也正因如此,九百多年来,它一直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吴潜的《霜天晓角》中“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以及《水浒传》第三十回中描写八月十五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的情节,都足以见证宋元时期这首词传唱的盛行程度。全词意境豪放而开阔,情怀乐观且旷达,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眷恋,再加上其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的语言,直至今日,依然能给予人们健康美好的美学享受。
上一篇:唐·孟郊《京山行》
下一篇: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