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5
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àn
zuì
zuò
piān
jiān
huái
怀
yóu
míng
yuè
shí
yǒu
jiǔ
wèn
qīng
tiān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shì
nián
chéng
fēng
guī
yòu
kǒng
qióng
lóu
gāo
chù
shèng
hán
nòng
qīng
yǐng
zài
rén
jiān
zhuǎn
zhū
zhào
mián
yīng
yǒu
hèn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rén
yǒu
bēi
huān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shì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gòng
chán
juān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逐句剖析

"丙辰中秋":丙辰年(

#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欢饮达旦":公元1076年)

# 达旦:到天亮。

"大醉":的中秋节,

"作此篇":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

"兼怀子由":喝了个大醉,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明月几时有":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把酒问青天":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 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不知天上宫阙":不知道天上的宫殿,

# 宫阙:宫殿。

"今夕是何年":今晚是哪一年。

# 夕:晚。

"我欲乘风归去":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

# 归去:回到天上去。,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

"又恐琼楼玉宇":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

#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高处不胜寒":我经受不住寒冷。

# 不胜: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起舞弄清影":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

# 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词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赏玩。

"何似在人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月儿移动,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词人自己)。朱阁:朱红色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

"低绮户":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

"照无眠":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不应有恨":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长向:偏在。

"何事长向别时圆":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月有阴晴圆缺":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此事古难全":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 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

# 但:只。

"千里共婵娟":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彼时苏轼身处密州(今山东诸城)。词借月起兴,以与弟苏辙七年未晤之情为底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遐想与思索。它将人间悲欢离合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探寻,既倾诉了对亲人的思念及美好祈愿,又展现出仕途失意时的旷达超脱与乐观心境。词中,苏轼以形象笔触营造出皓月高悬、亲人远隔、孤高旷远之境。其构思别出心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堪称中秋词的经典之作。全词围绕咏月,呈现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结,却又以人生长久、乐观美好的愿望收束,意境清新,富有人情味与哲理。此词情韵俱佳,境界壮美,尽显苏词清雄旷达之风,审美价值极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由苏轼创作于公元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彼时苏轼正身处密州。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清晰地交代了作词的缘由。 苏轼因与王安石等主导变法的官员政见不合,主动请求外调,辗转多地任职。他曾渴望能调到离弟弟苏辙近一些的地方,以便兄弟间能多些相聚时光。熙宁七年,即公元1074年,苏轼被派往密州任职。然而到了密州后,与弟弟常相聚的愿望依旧没能实现。直至公元1076年中秋,那夜明月高悬,清辉洒遍大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已分别长达七年之久。在这团圆佳节,词人对着那一轮皎洁明月,内心波澜起伏,趁着酒意正浓,豪情满怀地挥毫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是一首词,此词以明月作为发端,基于词人同弟弟苏辙长达七年未能相见的深厚情谊,紧扣中秋明月这一意象,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深邃的思考。词人巧妙地将人世间的聚散离合、喜怒哀乐,融入到对宇宙与人生的哲思探索之中。既抒发了对远方亲人深切的思念,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又在字里行间展现出其在仕途不顺、遭遇挫折时,内心那份旷达超脱的心境,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词开篇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中秋明月之景,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表达内心的困惑与感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楼阁,低洒在雕花窗户上,照着无法入眠的人,借月光流转之景,烘托出词人因思念亲人而无法入眠的惆怅之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情感与月的变化相融合,以自然之景寓人生哲理,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虚实结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宫阙是想象中的虚景,词人设想自己乘风回到天上,又担心月中宫殿太过寒冷,这是虚写;而“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则回到现实,实写自己在人间月下起舞的情景。虚实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直抒胸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人们都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情感真挚而强烈。对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对比,以自然现象的变化衬托人生的无常,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文的离别之苦形成对比,以乐观的祝愿结尾,使情感得到升华。

3. 分段赏析

《水调歌头》上片聚焦于望月,思绪既飘飞于浩渺天际,满溢逸兴壮思,又紧密贴合现实,尽显雅量高致。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人陡然抛出对明月起始的追问,那痴迷的探问、超逸出尘的思绪,仿佛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韵在其中流转。苏轼作此词时正值丙辰年,彼时他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主动请求外任密州。心中既有对朝廷政局的深切关切,又怀着渴望重回汴京的复杂心境,恰逢中秋佳节,开怀畅饮直至天明,酩酊大醉间,意兴虽在阑珊之际,却又暗涌着别样的律动。“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自明月诞生至今,已悠悠过了无数岁月,词人不禁揣想,月宫中今夜究竟是怎样的良辰佳日。在他的想象中,那必定是个美好的日子,故而月亮才如此圆润、明亮。这份向往促使他接着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似有前生为月中人的遐想,才萌生出“乘风归去”的念头。然而,他又担忧月中那华丽的琼楼玉宇,因过于高寒而难以承受。这或许正是源于他对明月的极度向往,已将月宫视作归宿。从苏轼的思想渊源来看,道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对他影响颇深,加之他对道教养生之术的喜爱,出世登仙的想法便时常浮现于他的脑海。从这几句词中,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月亮的美好迷人,以及那丝丝逼人的清寒月光。不过,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终究更胜一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向那清冷的月宫,不如留在人间,在皎洁的月光下尽情起舞。“清影”,描绘的是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便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嬉戏共舞。至此,词从对上天的幻想回归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挣扎中,入世的思想最终占据主导。“何似在人间”是无比坚定的肯定,那雄健的笔力有力地彰显出情感的浓烈。下片则转入对人的怀念,这里的“人”兼指苏轼的弟弟子由。由中秋夜的圆满明月,联想到人世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聚散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与“低”生动地描绘出月亮的移动轨迹,暗示夜已深沉。月光缓缓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轻轻穿过雕花的门窗,洒落在那些难以入眠的人身上。这其中既饱含着苏轼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也泛指所有在中秋佳节因无法与亲人团聚而辗转难眠的离人。这看似是在埋怨明月故意添愁,实则更衬托出词人对胞弟的深厚手足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那些遭遇离别的不幸之人的同情。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以一番宽慰之语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有欢聚与离别,月有圆满与残缺,自古以来,世间便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已如此,又何必为一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苏轼的旷达在此尽显,他很快便意识到月亮并无过错。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意为美好,这里代指明月。“共婵娟”即共赏明月之意。既然人间离别无法避免,那么只要亲人能够长久康健,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借由普照大地的明月,将彼此的心紧紧相连。这两句词既传达出苏轼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与深切思念,也展现出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风貌。苏轼巧妙地化用前人诗意,将其融入自己的词作中,凝练成一种具有普遍共鸣的深厚情感。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无疑是苏轼词作中的璀璨明珠,堪称其代表作之一。从艺术造诣的角度审视,此词构思精妙绝伦,独辟蹊径,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向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中的巅峰之作,千古绝唱。在表现手法上,词的前半部分纵向铺陈,后半部分横向叙述。上片开篇便气势非凡,有高屋建瓴之势;下片则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上片对历代神话进行了大胆创新,同时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传承与发展;下片则纯用白描手法,将人和月巧妙融合,双管齐下。表面上看似在阐述自然之理,实则是在阐释人间百态。其笔调错综复杂,回环往复,摇曳生姿,极具韵味。从布局来看,上片开篇如凌空而起,起笔之处似有虚幻之感;下片则波澜起伏,层层叠叠,由虚转实。结尾处虚实相生,舒缓作结,余味悠长。全词所营造的景致清丽而雄浑壮阔,以咏月为核心,深刻地表达了渴望游仙“归去”与留恋尘世“人间”、超脱欲望与积极入世之间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抒发了旷达自适的心境,以及对人生长久、乐观美好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温情。其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宛如画卷。最终以旷达的情怀收束全篇,自然地流露出词人的真实心境。整首词情韵兼具,境界壮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每一句都堪称佳句,典型地展现了苏词清雄旷达的独特风格。苏轼在这首词中,既展现了超脱尘世的宇宙意识,又摒弃了面对神奇永恒时的迷茫与错愕(正如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时所言)。他并非完全超脱于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之外,而是积极地从自然规律中探寻“随缘自娱”的生活真谛。所以,尽管这首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寂寥秋意的吟唱,然而读起来却丝毫没有缺乏生机,反而充满了“触处生春”、激励人心向上的韵味。古往今来,这首《水调歌头》备受赞誉与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盛赞此词为中秋词中的翘楚。这首词宛如与明月的深情对话,在对话中深入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动人的情趣,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也正因如此,九百多年来,它一直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吴潜的《霜天晓角》中“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以及《水浒传》第三十回中描写八月十五唱“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的情节,都足以见证宋元时期这首词传唱的盛行程度。全词意境豪放而开阔,情怀乐观且旷达,对明月的向往,对人间的眷恋,再加上其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的语言,直至今日,依然能给予人们健康美好的美学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郊《京山行》

下一篇: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