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uán
guā
zhōu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jīng
kǒu
guā
zhōu
shuǐ
jiān
zhōng
shān
zhǐ
shù
chóng
shān
chūn
fēng
yòu
绿
jiāng
nán
àn
míng
yuè
shí
zhào
huán

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逐句剖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

#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间:不连接,隔开。,瓜洲:今江苏扬州一带,位于长江北岸。,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位于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 数:几,几个。,隔:间隔。,钟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

# 绿:这里用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 还:回,归。,何时:什么时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以景衬情,借春景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点明京口与瓜洲距离近,船行迅速,给人轻快之感。次句 “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回望钟山,眷恋不舍之情油然而生。第三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出江南大地春意盎然的蓬勃景象,以乐景衬哀情。末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以疑问语气强化对故乡的思念。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叙事含情,境界开阔,格调清新,短短二十八字,将思乡之情表达得细腻而动人 ,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公元1070年,即北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获任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职,从而开启变法之举。然而,因遭受反对势力的猛烈抨击,他多次无奈辞去宰相之位。到了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被任命为宰相,在进京途中写下《泊船瓜洲》。此诗通过描绘京口、瓜洲、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以及江南春景,借景抒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在仕途波折中,于此次进京时复杂的心境与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题材的诗。诗人立足于长江北岸的瓜洲,通过这首诗描绘了自己眺望江南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表达了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中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那种急欲飞舟渡江,与亲人团聚的迫切愿望也跃然纸上。

2. 写作手法

夸张:“京口瓜洲一水间”开篇一句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设问:结尾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红日西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双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皇恩。寓情于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比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把“数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数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3. 分段赏析

首句:望景言速,点明位置。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于瓜洲渡口,极目南望,此为望中之景。“京口”与“瓜洲”近在眼前,仅一江之隔。“一水间”三字,不仅简洁勾勒出两地位置关系,更侧面烘托出舟行之疾速,仿佛转瞬即至。从表达技巧看,此句以直白之景开篇,为后文抒情铺垫。次句:回望钟山,尽显依恋。“钟山只隔数重山”,诗人以饱含依恋之情回望钟山。“只隔”二字,极力凸显钟山仿若近在咫尺。将“数重山” 的间隔轻描淡写,实则深刻反映出诗人对钟山的深深眷恋。然而,现实中钟山终究被重重山峦阻隔,诗人视线遂转向江岸。从内容主题角度,此句借对钟山的回望,流露出内心的不舍与牵挂。三句:“绿”字精妙,饱含情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既点明时令为春,描绘江南春景,更因一个“又”字,深藏诗人多年期盼。春风多次拂过江南,大地山川也多次披绿,可诗人却漂泊在外。“绿”字堪称诗眼,它不只是描绘当下江南之绿,而是年复一年染绿万物,赋予江南灵秀之气。但即便如此,却始终无法消解诗人浓浓的思乡心结。此句从语言炼字角度,以“绿”字活化江南春景,借景抒情,将思乡之情融入春色之中。尾句:月夜设问,盼归之情。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时间已至夜晚。诗人长久回望,直至红日西沉,明月初升。尽管隔岸景物隐于月色,但对钟山的眷恋愈发浓烈。诗人坚信终有回归山林之日,遂以设问句式结尾,巧妙表达出这一渴望。从表达技巧看,此句借景抒情,借月夜之景烘托思乡盼归之情,以设问引发读者共鸣,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广为流传。“绿” 字别出心裁地将原本抽象、无形的春风,具象化为眼前那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江南景致。诗句间处处流露着诗人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他渴望能即刻乘舟渡江,早日与亲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王安石讲究修辞的有名例子。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

# 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

宋许顗《彦周诗话》

# 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

现代臧克家《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

#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现代程千帆《古诗今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下一篇: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