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低小":茅屋矮小,
# 茅檐:茅屋的屋檐,这里指茅屋。
"溪上青青草":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白发谁家翁媪":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 翁媪:老翁和老妇。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 溪东:小溪的东面。,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
#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wú。
"溪头卧剥莲蓬":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卧:趴。一作“看”。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乡村生活题材的词。描绘了一个乡村五口之家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茅檐、小溪、青草等乡村环境,刻画了翁媪悠闲饮酒聊天,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词未用浓墨重彩,仅用简单文字勾勒。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几笔就描绘出乡村质朴环境;“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直白地展现出三个儿子不同的活动状态,生动且真实。细节描写:“醉里吴音相媚好”,通过“醉里”“相媚好”这些细节,细腻地刻画出白发翁媪亲密无间、惬意的生活场景;“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将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单几笔,便勾勒出一个质朴的乡村环境。一座矮小的茅草屋,屋旁是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嫩绿茂盛的青草。这两句不仅描绘出清新秀丽的乡村风光,还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读者瞬间置身于乡村之中。紧接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画面聚焦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身上。他们带着微微醉意,操着吴地的方言,亲密地交谈着,那份温馨与和谐尽显无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乡村老年夫妻惬意、恩爱的生活场景,这不仅是这对翁媪的生活写照,更体现出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的乐趣,极具典型意义。下阕笔锋一转,刻画了三个孩子的不同形象。“大儿锄豆溪东”,展现出大儿子作为家中主要劳动力,在溪东的豆地里辛勤劳作的身影,他承担着家庭的一份责任,显得勤劳踏实。“中儿正织鸡笼”,描绘出二儿子年纪尚小,虽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也在家里帮忙编织鸡笼,认真专注的模样跃然纸上。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堪称神来之笔,小儿子不懂世事,天真顽皮,正躺在溪边无忧无虑地剥着莲蓬吃。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活泼、调皮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坐”“躺”“趴”等字更生动传神,把小儿天真无邪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村居》在写作特色鲜明,以质朴无华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乡村茅檐、小溪、青草的清新环境,以及翁媪、三子各具情态的生活场景,毫无雕琢痕迹,尽显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是宋词中描写乡村生活的经典之作,拓展了词的题材范畴,为后人展现了宋代乡村的独特风貌。词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堪称亮点名句,一个“卧”字将小儿的天真顽皮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 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现代杨忠《辛弃疾词选译》
# 这是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纯用白描,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近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一篇: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下一篇: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