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ì
chóng
chūn
jiāng
wǎn
jǐ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hú
wài
táo
huā
sān
liǎng
zhī
chūn
jiāng
shuǐ
nuǎn
xiān
zhī
lóu
hāo
mǎn
duǎn
zhèng
shì
tún
shàng
shí

译文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逐句剖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

# 竹外:竹林外。竹:竹林。

"春江水暖鸭先知":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

# 先知:最先察觉。

"蒌蒿满地芦芽短":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

# 芦芽:芦苇的嫩芽,可食用。,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冠筒状,淡黄色。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 上:指逆江而上。,欲:将要。,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题画诗。此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成功勾勒出一幅早春时节的春江画卷。他精准捕捉了季节更迭之际的景物特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早春的无限喜悦与赞美。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在公元1085年,也就是神宗元丰八年的时光里,于繁华的汴京(现今的河南开封),或是另有说法指在宁静的江阴之地,为惠崇大师所创作的两幅《春江晚景》画作所题写的诗意篇章。这里提及的,正是这一系列题画诗中的第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绝句。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表达了诗人对大地一片生机的无限喜爱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人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也有对想象中景象的虚写,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前者是画中景,后者是画外意,诗人借助想象和联想,将画面无法展示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情趣。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画面更加鲜活。拟人:诗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鸭子以人的感知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鸭子对水温变化的敏锐觉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从侧面烘托出春天的到来,为全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3. 分段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这简短的诗句,实则蕴含了诸多信息:竹林并非密不透风,而是稀疏有致,方能让人窥见桃花的倩影;同时,它也巧妙地揭示了时节——早春。春寒料峭尚未完全退去,桃花尚未到怒放之时,但那份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无限可能,已悄然显现。“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面上,春水波光粼粼,一群活泼的鸭子在水中尽情嬉戏。鸭子作为“先知”,侧面反映了江水尚带着一丝寒意,其他生灵尚未感知到春天的脚步,这与桃花的“三两枝”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早春的画卷。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铸成这一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两句从江岸到江面,写了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描绘了一幅蒌蒿繁茂、芦芽初露的生动画面,黄绿交织,春意满满,生机勃勃。“河豚欲上”一句,更是巧妙借用河豚春日溯流而上的习性,进一步强化了“春”的氛围。虽然画面中并未直接呈现河豚的身影,但苏轼凭借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把握,成功地将这一难以直接描绘的景象融入诗中,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力。据苏轼的学生张耒记载,当地人以蒌蒿、芦芽等食材烹煮河豚,可见苏轼的联想既自然又贴切,为诗意增添了无限妙处。“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河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在苏轼的笔下,这幅画超越了平面的界限,变得立体而生动,诗情与画意完美融合,让人难以分辨何为画境,何为真景。苏轼的艺术联想拓宽了视觉的边界,使诗歌与绘画在精神层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这两句从水边写到水中,写了江边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并由此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而情理中有的事物,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自然,引人遐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让早春时的蓄色跃然纸上,极富诗情画意。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春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宜人、心旷神怡的气息。诗人苏轼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诗画本一体,皆源自天然与清新之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见解,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刻观点。这些理念在他为惠崇所绘《春江晚景》所作的题画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与验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清纪昀《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 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清王士祯《渔阳诗话》

# 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舍人举东坡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问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习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鸭,妄矣。

清毛奇龄《西河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下一篇:宋·陆游《游山西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