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 神州:中原地区。,望:眺望。
"满眼风光北固楼":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 北固楼:即北固亭。
"千古兴亡多少事":从古到今有多少兴亡之事呢?
#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往事连绵不断。
# 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不尽长江滚滚流":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滚滚地奔流不息。
#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意,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
#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东南战未休":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 休:停止。,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坐断:占据。
"天下英雄谁敌手":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只有曹操与刘备而已。
#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那样大有作为。
#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登京口北固亭,借对孙权等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描绘出历史的兴衰之感,展现自己渴望为国征战、收复失地的壮烈情怀,同时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懑,以及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化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化用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借古喻今,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意,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设问:全词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何处望神州?”“千古兴亡多少事?”“天下英雄谁敌手?”层层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使词的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同时也有助于情感的抒发。借景抒情:“满眼风光北固楼”“不尽长江滚滚流”,词人登上北固楼,眼前的风光和滚滚长江之景,触发了他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以及自身壮志未酬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借古讽今:词人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绘孙权年少便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与强敌抗衡,且被曹操视为英雄对手的事迹。通过赞颂孙权的英雄形象,对比南宋朝廷面对金兵侵扰却偏安一隅、怯懦无能的现状,讽刺南宋统治者缺乏像孙权那样的胆略和恢复中原的雄心。
3. 分段赏析
上阕“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起笔“何处望神州”,一个设问,如同一记重锤,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恋和渴望收复的急切心情展露无遗。这里的“神州”,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原地区,更是承载着华夏正统与词人毕生理想的精神家园。紧接着“满眼风光北固楼”,词人登上北固亭,本应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可在那个山河破碎、国家如风中飘絮般摇摇欲坠的时代,这美好的风光却成了刺痛他内心的利刃。面对如此情景,他怎能不触景生情?满心满眼都是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沦陷故土的思念,美景在他眼中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追问,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词人的思绪从当下的困境拉向了历史的长河。他在探寻着古往今来无数国家的兴衰成败,试图从历史中找到启示。“悠悠”二字,作为叠词,不仅从音韵上增添了一种悠长、舒缓的节奏,更从情感上暗示了时间的漫长和历史的厚重。它仿佛是历史的叹息,带着无尽的沧桑,也衬托出词人心中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和感慨。而“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则堪称神来之笔。它巧妙地化用了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却又有着独特的韵味。这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既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壮丽景观,又象征着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它把空间上的辽阔与时间上的悠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无数的英雄豪杰、朝代更迭,都在这滔滔江水中匆匆流逝,形象地表达出历史的沧桑变迁和词人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下阕“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词人用生动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孙权年少时的英雄形象。他年纪轻轻就统帅着千军万马,牢牢地占据着东南一方,并且不断地与外敌征战,从未停止过捍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这两句词,将孙权的英勇果敢、雄才大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词人再次以设问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然后自问自答,指出只有曹操和刘备才能与孙权一争高下。在这里,曹操和刘备本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但词人却将他们作为配角,来衬托孙权的非凡。这并非是对曹刘的贬低,而是为了更加突出孙权在词人心中的地位。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借用曹操的这句感叹,可谓是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在称赞孙权的出色,希望后生晚辈能以孙权为榜样。但深入剖析,便能发现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深的期盼和无奈。他希望南宋能够出现像孙权那样有胆有识、有志有为的英雄人物,来力挽狂澜,收复失地,重振国家的雄风。同时,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暗示,他以孙权自比,表明自己也有着像孙权一样奋发图强、收复中原的伟大理想。然而,现实却是南宋朝廷主和派当道,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词人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4. 作品点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的词作作品。其以独特的三问三答结构,层次分明且相互呼应,构建出深远的意境。借对孙权等英雄的赞颂,巧妙传达对南宋局势的忧虑和自身的壮志豪情,情感真挚而深沉。此词风格豪放明快,兼具气魄与深度。展现了辛弃疾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人了解南宋历史与文人情怀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 此有慨于南渡之不振也。
清杨希闵《词轨》
# “气魄雄大,虎视千古。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千古并称,而稼轩更胜。”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 “信手拈来,自然合拍。”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全首表示对孙权的怀念,结句可能是借古讽今,为对韩侂胄一批人不满而发。“天下英雄”三句原是曹操的话,善于把古人语言融化入自己词中,是辛词的特点之一。”
近代夏承焘等《唐宋词选》
# “全篇借古喻今,缘景即情,屡问屡答,而局势开辟。”
近代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
下一篇: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