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
·
jīng
kǒu
běi
tíng
huái
怀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3
qiān
jiāng
shān
yīng
xióng
sūn
zhòng
móu
chù
xiè
tái
fēng
liú
zǒng
bèi
fēng
chuī
xié
yáng
cǎo
shù
xún
cháng
xiàng
rén
dào
céng
zhù
xiǎng
dāng
nián
jīn
tiě
tūn
wàn
yuán
jiā
cǎo
cǎo
fēng
láng
yíng
cāng
huáng
běi
shí
sān
nián
wàng
zhōng
yóu
fēng
huǒ
yáng
zhōu
kān
huí
shǒu
xià
piàn
shén
shè
píng
shuí
wèn
lián
lǎo
shàng
néng
fàn
fǒu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英雄像孙权那样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宋文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逐句剖析

"千古江山":历经千古的江山,

"英雄无觅":再也难找到英雄

"孙仲谋处":像孙权那样的。

# 孙仲谋:三国时的孙吴的建立者孙权,字仲谋。

"舞榭歌台":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

# 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 风流:流风余韵。

"斜阳草树":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

"寻常巷陌":普通小巷,

# 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都指街道。

"人道寄奴曾住":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 寄奴: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想当年":回想当年,

# 想当年:指遥想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

"金戈铁马":他领军北伐,

# 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 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宋文帝兴兵北伐,

# 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

"封狼居胥":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

#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背特山。这里用“元嘉北伐”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 《宋书·王玄谟传》 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赢得仓皇北顾":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 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

# 四十三年:作者于朱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如今瞭望长江北岸,

"烽火扬州路":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 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路, 宋代行政区划名。

"可堪回首":真是不堪回首,

"佛狸祠下":拓跋焘祠堂香火盛,

#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一片神鸦社鼓":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 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凭谁问":还有谁会问:

"廉颇老矣":廉颇老了,

# 廉颇老矣: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康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尚能饭否":饭量还好吗?

# 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康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创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满腔悲愤之情。词的上阕,辛弃疾追忆往昔,赞颂在京口成就霸业的孙权,以及挥师北伐、气势如虹的刘裕,借此抒发渴望驰骋疆场、建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下阕中,他借古讽今,通过批判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历史教训,清晰传达出自己坚持抗金、反对贸然行事的战略主张。整首词作兼具豪迈与悲凉的双重格调,情感真挚浓烈,彰显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辛弃疾巧妙运用典故,使其与主题紧密契合,不仅增强了词作的论证力度,更营造出深远悠长的艺术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时年六十六岁的辛弃疾创作了这首经典词作。彼时,韩侂胄主政,大力筹备北伐事宜,此前赋闲许久的辛弃疾得以重新启用,出任浙东安抚使。然而,辛弃疾提出的战略见解,未获南宋朝廷的充分关注。在一次踏访京口北固亭时,面对苍茫景致,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他遂挥毫泼墨,留下这篇传世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追忆往昔,饱含着沉重的忧思与满腔愤懑,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阕,他追忆孙权在京口成就霸业,歌颂刘裕北伐时的雄姿英发,字里行间流露出渴望披甲征战、捍卫家国的壮志。下阕中,词人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致败的典故为引,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坚定抗金,却反对盲目冒进的战略主张。整首词豪迈与悲凉交织,情感真挚厚重,深刻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病巧妙运用典故,将其与主题紧密融合,使词作不仅论证有力,更营造出深远悠长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化用廉颇的典故: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普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其一表明忠心,愿如廉颇忠于赵国般,为朝廷随时奔赴抗金前线;其二展现能力,虽年事已高,仍如当年廉颇般老当益壮,足以担当北伐重任;其三抒发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奸人陷害,辛弃疾担心自己重蹈覆辙,被朝廷弃用,空有壮志难酬。对比:词中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将孙权时期的东吴盛世与如今的衰败景象进行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借景抒情: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登上北固亭,叹江山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孙权那样的英雄,暗讽南宋统治者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苗且偷安。

3. 分段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蕴含豪放之韵,却不能简单以“豪放”二字定义其艺术风格。通览全词,它并非激情昂扬的壮歌,而是充满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感怀之作。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雄浑,尽显英雄气魄与广阔胸襟,也道出创作的初心——不愿见山河沦入敌手。这里的孙仲谋即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抗黄祖、北御曹操,先定都京口后迁建康,在江东建立霸业,是备受辛弃疾敬仰的豪杰。此句奠定了词作的高格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其先祖随晋室南渡后定居京口,刘裕北伐时势如破竹,威震四方。然而时光流转,曾经英雄的居所如今只剩斜阳残照、寻常街巷,往昔辉煌荡然无存。上阕中,辛弃疾由京口名城联想到孙权与刘裕,行文自然流畅,含蓄地表达出对英雄的追慕,同时借古抒怀,将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无奈融入其中。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因准备不足、冒进贪功而惨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挥师直抵长江边,刘义隆登楼北望悔恨不已。辛弃疾借此典故,意在警示当时主持北伐的韩侂冑不可草率行事。可惜韩侂冑未听劝阻,最终导致开禧二年北伐失利,开禧三年宋金议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将笔触从历史拉回现实,回顾四十三年来宋金战事不断的岁月。他一生力主抗金,却眼看年华老去、报国机会渺茫,满心悲愤难以言说。随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皇帝,南宋时北方百姓却将其奉为神灵祭祀。辛弃疾借此情景,以“佛狸”暗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南侵时曾以扬州为渡江基地,驻扎在瓜步山佛狸祠所在之地。他借此提醒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否则民心渐失,再难夺回中原。词作结尾,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这个典故意味深长:其一表明忠心,愿如廉颇忠于赵国般,为朝廷随时奔赴抗金前线;其二展现能力,虽年事已高,仍如当年廉颇般老当益壮,足以担当北伐重任;其三抒发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奸人陷害,辛弃疾担心自己重蹈覆辙,被朝廷弃用,空有壮志难酬。全词虽典故频出,却运用巧妙,浑然天成。这些典故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作用,远超直白的叙述与描写。对这首词而言,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成就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非凡造诣。

4. 作品点评

全词虽典故频出,却运用巧妙,浑然天成。这些典故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作用,远超直白的叙述与描写。对这首词而言,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成就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整首词作兼具豪迈与苍凉之韵,情感深沉厚重,字里行间满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彰显出崇高的精神光芒。辛弃疾在词中对典故的运用精妙绝伦,浑然天成,与主题紧密贴合,不仅让词作的论证更具力度,还巧妙营造出悠远深邃的艺术境界,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明杨慎《词品》

# 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若朝廷赏罚分明,此等人皆可用。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事迹一经其用,政不多见。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

# 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有英主则可以隆中兴,此是正说。英主必起于草泽,此是反说。继世图功,前车如此。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起句嫌有犷气,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议。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

清谭献《谭评词辨》

# 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裹矣。此不可不辨。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有借音数字,宋人习用之。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否”字叶方古切。

清李佳《左庵词话》

# 才气虽雄,不免粗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稼轩《永遇乐》,岳倦翁尚谓其用事太实。然亦有法,材富则约以用之,语陈则新以用之,事熟则生以用之,意晦则显以用之,实处间以虚意,死处参以活语,如禅家转法华,弗为法华转,斯为善于运用。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否,方矩切,陈琳《大荒赋》“岂云行之藏否”,辛弃疾《永遇乐》“为问廉颇尚能饭否”,俱与上文虎字叶,盖古音也。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 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 康伯可制《宝鼎现》词,传诵海内。蒋胜欲词“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张蜕岩词“楚芳玉润吴兰媚,一曲夕阳西下”,皆指康词而言。又辛稼轩《永遇乐》词“廉颇老矣,更能饭否”,故戴石屏词云:“吴姬劝酒,唱得廉颇能饭否。”以一阕之工,形诸齿颊,盖玉以和氏宝,饮以中泠贵矣。

清张德瀛《词微》

# 稼轩《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岳珂谓其《贺新凉》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用事太多。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未尝不呕心艰苦。

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

# 四十三年前,即稼轩奉表南归之年,于此渡江。追怀出入烽火之事迹,故能如此悲壮。

近代梁启勋《词学》

# 上片怀刘裕,不忘中原也。下片用王玄谟事,恨宋文元嘉恢复之无成,以北魏当金人,并讽韩侂胄之草率用兵也。自比廉颇,稼轩时六十五矣。姜夔有和作,下片以桓温为比,亦言北伐。

近代夏承焘《宋词系》

# 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往者长己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掌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己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曰:"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青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曰“草草”,曰“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下一篇: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