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历经千古的江山,
"英雄无觅":再也难找到英雄
"孙仲谋处":像孙权那样的。
# 孙仲谋:三国时的孙吴的建立者孙权,字仲谋。
"舞榭歌台":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
# 舞榭歌台:歌舞的台榭。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木屋。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 风流:流风余韵。
"斜阳草树":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
"寻常巷陌":普通小巷,
# 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都指街道。
"人道寄奴曾住":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 寄奴: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想当年":回想当年,
# 想当年:指遥想刘裕为了恢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时候。
"金戈铁马":他领军北伐,
# 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
"气吞万里如虎":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 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宋文帝兴兵北伐,
# 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
"封狼居胥":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
#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 ),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背特山。这里用“元嘉北伐”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 《宋书·王玄谟传》 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赢得仓皇北顾":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 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
# 四十三年:作者于朱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如今瞭望长江北岸,
"烽火扬州路":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 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路, 宋代行政区划名。
"可堪回首":真是不堪回首,
"佛狸祠下":拓跋焘祠堂香火盛,
#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一片神鸦社鼓":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 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凭谁问":还有谁会问:
"廉颇老矣":廉颇老了,
# 廉颇老矣: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康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尚能饭否":饭量还好吗?
# 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康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追忆往昔,饱含着沉重的忧思与满腔愤懑,创作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上阕,他追忆孙权在京口成就霸业,歌颂刘裕北伐时的雄姿英发,字里行间流露出渴望披甲征战、捍卫家国的壮志。下阕中,词人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致败的典故为引,鲜明地表达出自己坚定抗金,却反对盲目冒进的战略主张。整首词豪迈与悲凉交织,情感真挚厚重,深刻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病巧妙运用典故,将其与主题紧密融合,使词作不仅论证有力,更营造出深远悠长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化用廉颇的典故: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普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作者以廉颇自比,其一表明忠心,愿如廉颇忠于赵国般,为朝廷随时奔赴抗金前线;其二展现能力,虽年事已高,仍如当年廉颇般老当益壮,足以担当北伐重任;其三抒发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奸人陷害,辛弃疾担心自己重蹈覆辙,被朝廷弃用,空有壮志难酬。对比:词中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将孙权时期的东吴盛世与如今的衰败景象进行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惋惜之情。借景抒情: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词人登上北固亭,叹江山依旧,却再也找不到孙权那样的英雄,暗讽南宋统治者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苗且偷安。
3. 分段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蕴含豪放之韵,却不能简单以“豪放”二字定义其艺术风格。通览全词,它并非激情昂扬的壮歌,而是充满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感怀之作。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雄浑,尽显英雄气魄与广阔胸襟,也道出创作的初心——不愿见山河沦入敌手。这里的孙仲谋即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抗黄祖、北御曹操,先定都京口后迁建康,在江东建立霸业,是备受辛弃疾敬仰的豪杰。此句奠定了词作的高格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其先祖随晋室南渡后定居京口,刘裕北伐时势如破竹,威震四方。然而时光流转,曾经英雄的居所如今只剩斜阳残照、寻常街巷,往昔辉煌荡然无存。上阕中,辛弃疾由京口名城联想到孙权与刘裕,行文自然流畅,含蓄地表达出对英雄的追慕,同时借古抒怀,将自己屡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无奈融入其中。下阕“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刘义隆命王玄谟北伐,因准备不足、冒进贪功而惨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挥师直抵长江边,刘义隆登楼北望悔恨不已。辛弃疾借此典故,意在警示当时主持北伐的韩侂冑不可草率行事。可惜韩侂冑未听劝阻,最终导致开禧二年北伐失利,开禧三年宋金议和。“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将笔触从历史拉回现实,回顾四十三年来宋金战事不断的岁月。他一生力主抗金,却眼看年华老去、报国机会渺茫,满心悲愤难以言说。随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皇帝,南宋时北方百姓却将其奉为神灵祭祀。辛弃疾借此情景,以“佛狸”暗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南侵时曾以扬州为渡江基地,驻扎在瓜步山佛狸祠所在之地。他借此提醒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否则民心渐失,再难夺回中原。词作结尾,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这个典故意味深长:其一表明忠心,愿如廉颇忠于赵国般,为朝廷随时奔赴抗金前线;其二展现能力,虽年事已高,仍如当年廉颇般老当益壮,足以担当北伐重任;其三抒发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却遭奸人陷害,辛弃疾担心自己重蹈覆辙,被朝廷弃用,空有壮志难酬。全词虽典故频出,却运用巧妙,浑然天成。这些典故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作用,远超直白的叙述与描写。对这首词而言,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成就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非凡造诣。
4. 作品点评
全词虽典故频出,却运用巧妙,浑然天成。这些典故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作用,远超直白的叙述与描写。对这首词而言,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反而成就了辛弃疾在语言艺术上的非凡造诣。整首词作兼具豪迈与苍凉之韵,情感深沉厚重,字里行间满溢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彰显出崇高的精神光芒。辛弃疾在词中对典故的运用精妙绝伦,浑然天成,与主题紧密贴合,不仅让词作的论证更具力度,还巧妙营造出悠远深邃的艺术境界,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
# 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
明杨慎《词品》
# 此词集中不载,尤隽壮可喜。朱文公云:辛幼安、陈同甫,若朝廷赏罚分明,此等人皆可用。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事迹一经其用,政不多见。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
# 典故一经其手,正不患多。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有英主则可以隆中兴,此是正说。英主必起于草泽,此是反说。继世图功,前车如此。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起句嫌有犷气,且使事太多,宜为岳氏所议。非稼轩之盛气,勿轻染指也。
清谭献《谭评词辨》
# 今人论词,动称辛、柳,不知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过此则颓然放矣。耆卿词以“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佳,非是则淫以裹矣。此不可不辨。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
# 此阕悲壮苍凉,极咏古能事。有借音数字,宋人习用之。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否”字叶方古切。
清李佳《左庵词话》
# 才气虽雄,不免粗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稼轩《永遇乐》,岳倦翁尚谓其用事太实。然亦有法,材富则约以用之,语陈则新以用之,事熟则生以用之,意晦则显以用之,实处间以虚意,死处参以活语,如禅家转法华,弗为法华转,斯为善于运用。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 否,方矩切,陈琳《大荒赋》“岂云行之藏否”,辛弃疾《永遇乐》“为问廉颇尚能饭否”,俱与上文虎字叶,盖古音也。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 辛稼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意在恢复,故追数孙刘,皆南朝之英主。屡言佛狸,以拓跋比金人也。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 康伯可制《宝鼎现》词,传诵海内。蒋胜欲词“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张蜕岩词“楚芳玉润吴兰媚,一曲夕阳西下”,皆指康词而言。又辛稼轩《永遇乐》词“廉颇老矣,更能饭否”,故戴石屏词云:“吴姬劝酒,唱得廉颇能饭否。”以一阕之工,形诸齿颊,盖玉以和氏宝,饮以中泠贵矣。
清张德瀛《词微》
# 稼轩《贺新凉》《永遇乐》二词,使座客指摘其失,岳珂谓其《贺新凉》首尾二腔语句相似,《永遇乐》用事太多。乃自改其语,日数十易,未尝不呕心艰苦。
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
# 四十三年前,即稼轩奉表南归之年,于此渡江。追怀出入烽火之事迹,故能如此悲壮。
近代梁启勋《词学》
# 上片怀刘裕,不忘中原也。下片用王玄谟事,恨宋文元嘉恢复之无成,以北魏当金人,并讽韩侂胄之草率用兵也。自比廉颇,稼轩时六十五矣。姜夔有和作,下片以桓温为比,亦言北伐。
近代夏承焘《宋词系》
# 此词登京口北固山亭而作。人在江山雄伟处,形胜依然,而英雄长往,每发思古之幽情。况磊落英多者,当其凭高四顾,烟树人家,夕阳巷陌,皆孙、刘角逐之场,放眼古今,别有一种苍凉之思。况自胡马窥江去后,烽火扬州,犹有余恸。下阕慨叹佛狸,乃回应上文"寄奴”等句。当日鱼龙战伐,只赢得"神鸦社鼓”,一片荒寒。往者长己矣,而当世岂无健者?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曰怀古,实寓伤今之意。发端沉雄,与东坡“大江东去”相同,惟东坡泛言,稼轩则实本地风光。“舞榭”三句,承上奔往,极叹人物俱非。“斜阳”三句,记刘裕曾住之事。“想当年”两句,回忆刘裕盛况。换头,叹刘裕自为,不能恢复失地,四十三年自有重过此地之感。盖稼轩于绍兴三十二年知忠义军书记、掌奉表归朝。至开禧元年,又知镇江府,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可堪”三句,仍致吊古之意,深叹当年宋之武功不竟,以致佛狸饮马长江,暗寓金人猖狂,亦同佛狸也。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此词乃稼轩知镇江府时所作。词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忠愤也。起三句,言江山犹昔,而当时之英雄如孙权者,则己不见,言外有无人可御外侮之意。“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宋文帝欲恢复中原,王玄谟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谓侍臣曰:"闻玄谟陈说,令人有封狼居青意,"次年,即分命王玄谟等率师北伐,卒乃大败。北魏太武帝遂大举南侵,直抵扬州,江南震动。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观望形势,故曰“草草”,曰“仓皇北顾"。考此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韩侂胄定议伐金之时,稼轩以此事准备不足,近于冒昧,与玄谟贪功相同,故举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轩为各州安抚使时,必储粮练兵以为用兵准备,今见韩氏无备而举事,不免忧虑,故于登览山川之际,感慨及之。或谓侂胄北伐之议,稼轩所赞成,观此词知其不然。“四十三年"三句,则由今忆昔,有“美人迟暮”之感。盖四十三年之前率众南归,其时具有大志,思凭国力恢复中原,乃今老矣,登亭远望,山川如故而国事日非,能无感叹!“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故以廉颇自比,而言外叹其不如也。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