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常常记起那次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时分,
# 溪亭:临水的亭台,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时候。,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一作“尝”。
"沉醉不知归路":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一直玩到尽兴才驾舟返回,
#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兴尽:尽了兴致。
"误入藕花深处":却迷路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 藕花:荷花。,误入:不小心进入。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呀,
#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一说争与“怎”相通,如何、怎么的意思。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起一滩鸥鹭":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鸥鹭。
#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一滩:一群,起:飞起来。,惊:惊动。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也是一首忆昔记游之作。描绘了词人年少时在溪亭游玩,沉醉不知归路,兴尽回舟却误入藕花深处,慌乱争渡惊起鸥鹭的欢乐场景,体现了词人早期生活的闲适与意趣,表达了她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营造出清新优美、富有野趣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记游之作,词人将沉醉之态、花影之美娓娓道来,尽显清新自然之韵。开篇“常记溪亭日暮”,以平淡质朴之语起笔,“常记”二字,如同一把开启记忆宝匣的钥匙,饱含着深沉的眷恋与追忆;“溪亭”点明地点,那许是汴京城外一处清幽所在,水光潋滟,亭台雅致;“日暮”交代时间,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水面,为整个场景镀上一层朦胧的诗意。而“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沉醉”二字直抵内心,既展露了宴饮时的欢愉畅意,又暗含少女情窦未开时的天真烂漫;“不知归路”则巧妙地传递出她流连忘返的情致。紧接着“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二字将游兴推向高潮,尽兴之后方思归,那若未尽兴,又该是怎样一番沉醉?这一问,更衬出兴致之浓烈。“误入”一词信手拈来,自然流畅,与前文“不知归路”遥相呼应,生动地描绘出主人公因沉醉而忘情,不知不觉闯入荷花深处的憨态。刹那间,一幅绝美的画面在读者眼前铺陈开来:层层叠叠的荷花竞相绽放,粉白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碧绿的荷叶如伞盖般密密匝匝,一叶扁舟穿梭其中,舟上少女笑靥如花,才情四溢,如此美景,令人心驰神往。“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连续两个“争渡”,急促而有力,如鼓点般敲出主人公急于摆脱困境、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而正是这奋力“争渡”的动作,打破了荷塘的静谧,惊起栖息在洲渚之上的鸥鹭,一时间,群鸟纷飞,羽翼划破长空,鸣声回荡在暮色之中。至此,词作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3.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以简洁凝练的笔触,撷取游赏途中的几个精彩片段,将动态的景致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完美交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心情。字里行间不见刻意雕琢之痕,却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尽显自然之美。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渴望跟随这位才情卓绝的少女,一同荡舟荷丛,沉醉在这如梦如幻的美好时光中,感受那份独属于青春的率真与烂漫。
# 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
# 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
# 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
上一篇: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