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ǒu
ér
·
·
shū
shān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shào
nián
shí
chóu
wèi
ài
shàng
céng
lóu
ài
shàng
céng
lóu
wèi
xīn
qiǎng
shuō
chóu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wèi
shuō
huán
xiū
shuō
huán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qiū
”!
”!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逐句剖析

"少年不识愁滋味":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 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爱上层楼":喜欢登高远望。

# 层楼:高楼。

"爱上层楼":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说却说不出。

# 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欲说还休":想说却说不出,

"却道":却说道:“

"天凉好个秋":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遭弹劾去职、闲居上饶带湖之时,具体创作时间应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十四年(1187)之间。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常前往博山游历。尽管博山景致秀美,但他却毫无赏玩兴致。目睹国事日益衰败,自己却报国无门、无力回天,满怀愁绪无处宣泄,于是在博山道中的一面石壁上题写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通过“少年”与“而今”对“愁”的不同感受的对比,写出了作者遭弹劾闲居后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全词以“愁”为线索,言浅意深。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少年涉世未深,无愁强说愁;后者写成年历经沧桑,有愁却难言,通过年龄阶段的对比,突出“愁”的内涵变化,展现作者从乐观到忧愤的情感历程。反复:“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与“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运用句子反复。前组强化少年登楼寻愁的天真行为,后组突出成年因忧国伤时而欲言又止的压抑,以重复句式增强情感的郁结感与韵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作者追忆年少时光,彼时不谙愁绪,常登高楼倚栏眺望。少年意气风发,初入世事,心性乐观且自信满满,对世人所言“愁”尚无深刻体会。“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句以直白的点明少年时代的独特心境,辛弃疾生长于中原沦陷区的特殊背景,使其青少年时期不仅亲身经历了百姓的深重苦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行径,更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激励。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内心充满抗金复国的胆识与才略,坚信中原可复、金人可驱,故而对世人常言的“愁”缺乏真切的生命体验。“爱上层楼”则生动勾勒出他彼时的行为习惯,正因不知愁为何物,才偏爱登高楼、凭栏望,在满目山河中寻求意气风发的体验,这一行为描写为下文“强说愁”的心理刻画埋下了巧妙的伏笔。“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通过精妙的叠句形式,层层深入地展现少年的精神世界。前一个“爱上层楼”,意即正因少年时根本不解忧愁为何物,才得以毫无负担地爱上登楼赏玩的雅趣,将少年人的乐观自信与涉世未深的单纯展露无遗;后一个“爱上层楼”,表明他并非因真愁而抒怀,而是为了效仿前代文人雅士的创作范式,强行借登楼之际抒发一些所谓的“愁情”。这一叠句的运用,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更将上片“不知愁”的核心思想表达得完整且深刻,让读者清晰感知到少年辛弃疾在创作中无愁找愁的天真状态。下片:则展现作者历经岁月沉淀,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对“愁”字有了切实感悟。作者满怀报国热忱投身南宋,期望与朝廷携手共图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中,“尽”字极具表现力,蕴含着作者诸多复杂心绪,实现了全词思想感情的重大转折。他本怀着捐躯报国之志投奔南宋,想共建恢复大业,却因现实中投降派把持朝政,让他对“愁”有了真切体验,完成了思想感情上的转折。“欲说还休”采用叠句,与上片结构呼应,前句紧承“尽”字,体现出生活中情感的相反相成,过去无愁硬说愁,如今愁极却无话可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句将情感的含蓄之美推向高潮。后一个“欲说还休”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紧密关联下文,揭示出作者内心的深层顾虑:他胸中的忧愁绝非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沉甸甸的忧国伤时之愁。在投降派当道的政治环境下,公开抒发此类情感无疑触犯大忌,因此他只能将千言万语咽回腹中,转而以“天凉好个秋”这样看似轻描淡写的句子收尾。这一结尾表面上显得洒脱超脱,实则蕴含着无比深沉的含蓄之美,将作者心中“愁”的博大与沉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愁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是对壮志难酬的无奈叹息,却因现实的束缚无法直言,只能借天气之语婉转表达,读来令人在轻描淡写中感受到千钧之力,体会到词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楚与忧愤。

4. 作品点评

该词以精巧构思,呈现“少年”无愁却“强说愁”,与历经世事、满腹忧愁却“欲说还休”的鲜明对比,刻画生动且情感真切。词的上下片“愁”意各有不同:上片“强说”之愁,是春花秋月间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所诉,则为心系国事却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以平易浅近之语,展现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蕴含深沉、忧郁、激愤之情,充分彰显出辛词意境开阔、情感与内容丰富饱满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上片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尝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勉强说愁。这四句是对下片起衬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按一般写法,接下应该描写现在是怎样的忧愁。但是它下面却重复了两句“欲说还休”,最后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我们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来看,是能体会他这一句话的深长的含意的。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 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下一篇:宋·苏轼《赤壁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