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 不识愁滋味: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参见北宋陈慥《无愁可解》词:“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苏轼《小儿》诗:“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爱上层楼":喜欢登高远望。
# 层楼:高楼。
"爱上层楼":喜欢登高远望,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 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竭力,极力。
"而今识尽愁滋味":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休":想说却说不出。
# 欲说还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欲说还休":想说却说不出,
"却道":却说道:“
"天凉好个秋":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通过“少年”与“而今”对“愁”的不同感受的对比,写出了作者遭弹劾闲居后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全词以“愁”为线索,言浅意深。
2. 写作手法
对比: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写少年涉世未深,无愁强说愁;后者写成年历经沧桑,有愁却难言,通过年龄阶段的对比,突出“愁”的内涵变化,展现作者从乐观到忧愤的情感历程。反复:“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与“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运用句子反复。前组强化少年登楼寻愁的天真行为,后组突出成年因忧国伤时而欲言又止的压抑,以重复句式增强情感的郁结感与韵律美。
3. 分段赏析
上片:作者追忆年少时光,彼时不谙愁绪,常登高楼倚栏眺望。少年意气风发,初入世事,心性乐观且自信满满,对世人所言“愁”尚无深刻体会。“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句以直白的点明少年时代的独特心境,辛弃疾生长于中原沦陷区的特殊背景,使其青少年时期不仅亲身经历了百姓的深重苦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行径,更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激励。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内心充满抗金复国的胆识与才略,坚信中原可复、金人可驱,故而对世人常言的“愁”缺乏真切的生命体验。“爱上层楼”则生动勾勒出他彼时的行为习惯,正因不知愁为何物,才偏爱登高楼、凭栏望,在满目山河中寻求意气风发的体验,这一行为描写为下文“强说愁”的心理刻画埋下了巧妙的伏笔。“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通过精妙的叠句形式,层层深入地展现少年的精神世界。前一个“爱上层楼”,意即正因少年时根本不解忧愁为何物,才得以毫无负担地爱上登楼赏玩的雅趣,将少年人的乐观自信与涉世未深的单纯展露无遗;后一个“爱上层楼”,表明他并非因真愁而抒怀,而是为了效仿前代文人雅士的创作范式,强行借登楼之际抒发一些所谓的“愁情”。这一叠句的运用,不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更将上片“不知愁”的核心思想表达得完整且深刻,让读者清晰感知到少年辛弃疾在创作中无愁找愁的天真状态。下片:则展现作者历经岁月沉淀,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对“愁”字有了切实感悟。作者满怀报国热忱投身南宋,期望与朝廷携手共图恢复大业。“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中,“尽”字极具表现力,蕴含着作者诸多复杂心绪,实现了全词思想感情的重大转折。他本怀着捐躯报国之志投奔南宋,想共建恢复大业,却因现实中投降派把持朝政,让他对“愁”有了真切体验,完成了思想感情上的转折。“欲说还休”采用叠句,与上片结构呼应,前句紧承“尽”字,体现出生活中情感的相反相成,过去无愁硬说愁,如今愁极却无话可说。“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两句将情感的含蓄之美推向高潮。后一个“欲说还休”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紧密关联下文,揭示出作者内心的深层顾虑:他胸中的忧愁绝非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沉甸甸的忧国伤时之愁。在投降派当道的政治环境下,公开抒发此类情感无疑触犯大忌,因此他只能将千言万语咽回腹中,转而以“天凉好个秋”这样看似轻描淡写的句子收尾。这一结尾表面上显得洒脱超脱,实则蕴含着无比深沉的含蓄之美,将作者心中“愁”的博大与沉重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愁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是对壮志难酬的无奈叹息,却因现实的束缚无法直言,只能借天气之语婉转表达,读来令人在轻描淡写中感受到千钧之力,体会到词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楚与忧愤。
4. 作品点评
该词以精巧构思,呈现“少年”无愁却“强说愁”,与历经世事、满腹忧愁却“欲说还休”的鲜明对比,刻画生动且情感真切。词的上下片“愁”意各有不同:上片“强说”之愁,是春花秋月间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所诉,则为心系国事却怀才不遇的哀愁。全词以平易浅近之语,展现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蕴含深沉、忧郁、激愤之情,充分彰显出辛词意境开阔、情感与内容丰富饱满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词上片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尝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勉强说愁。这四句是对下片起衬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按一般写法,接下应该描写现在是怎样的忧愁。但是它下面却重复了两句“欲说还休”,最后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我们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来看,是能体会他这一句话的深长的含意的。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 前是强说,后是强不说。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下一篇:宋·苏轼《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