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
# 遮:遮盖,遮挡。,未:没有,不曾。,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白雨:白色的雨点。
"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 忽:突然。,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望湖楼下水如天":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望湖楼的美丽雨景的绝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黑云翻墨未遮山”,把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汁,形象地写出乌云的乌黑浓密,来势汹汹,且“翻”字赋予云动态感,仿佛墨汁在翻滚。“白雨跳珠乱入船”,将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既写出雨点的晶莹圆润,又通过“跳”和“乱”表现出雨点大且急,杂乱地溅入船中的情景,使画面富有动态感。对比:“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黑色的云与白色的雨相互映衬,突出了雨景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对偶: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白描:前两句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的过程变化。后两句描绘出狂风、湖水等景物,“忽吹散”“水如天”写出了从雨到晴的过程变化,把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描绘得活灵活现。
3. 分段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生动展现了望湖楼那美不胜收的雨景。才华横溢的诗人,以灵动的诗句,捕捉到了西子湖这场别出心裁的“即兴演出”,绘就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西湖骤雨图”。只见乌云瞬间聚拢,大雨突如其来,然而转瞬间又雨过天晴,水天融为一体。诗中既有山的映衬,又有水的灵动,还有船的点缀,将泛舟西湖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运用“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带来极强的视觉质感。以“翻墨”形容云的迅猛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模样,通过动词前置的巧妙句式,让比喻运用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更是将天气从骤雨到晴朗的快速转变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眼前豁然开朗。诗人彼时坐在船上,船行至望湖楼下时,远处黑云如墨汁泼洒般迅速涌起,半边天空瞬间阴沉。紧接着,倾盆大雨倾泻而下,湖面上水花四溅,雨点大如黄豆,噼里啪啦地打在船上。可诗人却知晓这只是一场来去匆匆的云雨,果然,不出片刻,雨过天晴,湖面如镜,水天相接,又是一派温柔明媚之景。诗人先后于船中、楼头,快速抓取了湖上风云变幻的自然景致:云翻涌、雨如注、风席卷、天放晴,描写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景中含情。紧扣几个关键之处,把这场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的骤雨,刻画得鲜明生动、趣味盎然,尽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以“翻墨”状云,“跳珠”写雨,点明是骤雨而非久雨。“未遮山”是骤雨特有的景致,“卷地风”解释了雨停迅速的缘由,这些如实的描写,巧妙分布于诗句之中,相互呼应,烘托精妙。最后以“水如天”收束这场骤雨,余韵悠长。诗中还用“白雨”与“黑云”相互映衬,“水如天”与“卷地风”相互对照,“乱入船”与“未遮山”相互比较,处处彰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精巧心思。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不着痕迹却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二十八个字,挥洒自如,轻松写就,尽显作者高深的功力,不过表面上看似随意罢了。诗人起初在船中,之后到楼头,敏捷地抓住了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象:云起、雨落、风刮、天晴,描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关键之处,将这场忽然降临又匆匆离去的骤雨,刻画得极为清晰,充满趣味,足见其不凡的造诣。
# 放生之说,固不足信,但鱼鳖由此繁衍,向人亲近,荷花因无主反而到处盛开,却亦使人有一片天机,生意不息的悠闲祥和之感,于是诗人亦放乎中流,枕水迎风了。
现代文史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 杜甫《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诗:“此身那得更无家。”这里(“我本无家更安往”)更进一层。
现代古典文学评论家陈迩冬《苏轼诗选》
下一篇:宋·范仲淹《江上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