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ìng
fē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sān
yuè
shā
dào
zhōng
xiān
tóng
xíng
jiē
láng
bèi
jué
ér
suì
qíng
zuò
tīng
chuān
穿
lín
shēng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íng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shuí
suō
yān
rèn
píng
shēng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wēi
lěng
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chù
guī
fēng
qíng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声吟咏,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方才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对我来说,

逐句剖析

"三月七日":三月七日,

#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沙湖道中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 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同行皆狼狈":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狈,

#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余独不觉":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已而遂晴":过了一会儿天晴了,

# 已而:过了一会儿。

"故作此词":就作了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 穿林打叶声:指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一边高声吟咏,

# 吟啸:高声吟咏。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

# 芒鞋:草鞋。

"谁怕":怕什么?

"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一生。

#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suō)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

# 料峭:形容微寒。

"微冷":寒意初上,

"山头斜照却相迎":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 斜照:偏西的阳光。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望一眼方才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

#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向来:方才。

"归去":信步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我来说,

#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此词作于苏轼被贬居黄州期间。他通过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其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了其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所作,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彼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途中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心生感慨,故作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出游遇雨抒怀词。该词以出游遇雨小事切入,即景生情,用诙谐笔调写遇雨所思。词人借雨中徐行,展现身处逆境仍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与旷达,表达乐观生活态度,体现超凡人生理想与坎坷中求解脱之道,词虽短却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诠释其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象征:“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处“一蓑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雨时始终从容、镇定、达观,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借景抒情:词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描绘出野外遇雨的场景,通过对风雨中悠然前行的描写,抒发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从容、豁达的心境,将内心感受融入眼前之景。对比:“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将同行之人在雨中的狼狈与自己的从容淡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境和处世态度。“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突出两种生活状态的差异,展现苏轼历经政治风雨后,在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转变。直抒胸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直接表达出作者历经风雨后,对人生的感悟,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坦然处之的豁达胸怀。反问:“谁怕?”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加强语气,强调苏轼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毫不畏惧、无所退缩的坚定态度,比直接陈述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处“一蓑烟雨”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雨时始终从容、镇定、达观,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下阕写雨停后的景色和感受。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从大自然中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吹雨打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词人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竹杖芒鞋”“斜照”“风雨”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竟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4. 作品点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之作,借醉归遇雨抒发人生感悟。它价值非凡,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写作上即景生情,用诙谐语言,以小见大,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融合,结构层层递进。文学史上,它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为后世词创作提供新思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千古名句,前者尽显豁达无畏,后者展现超脱境界,整首词堪称古典文学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近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 东坡时在黄州,此词乃写途中遇雨之事。中途遇雨,事极寻常,东坡却能于此寻常事故中写出其平生学养。上半阕可见作者修养有素,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摇动之精神。下半阕则显示其对于人生经验之深刻体会,而表现出忧乐两忘之胸怀。盖有学养之人随时随地,皆能表现其精神。东坡一生在政治上之遭遇,极为波动,时而内召,时而外用,时而位置于清要之地,时而放逐于边远之区,然而思想行为不因此而有所改变,反而愈遭挫折,愈见刚强,挫折愈大,声誉愈高。此非可悻致者,必平日有修养,临事能坚定,然后可得此效果也。

近代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下一篇: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