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ūn
quán
quàn
xué

朝代:宋作者:司马光浏览量:3
chū
quán
wèi
méng
yuē
:“
:“
qīng
jīn
dāng
zhǎng
shì
xué
!”
!”
méng
jūn
zhōng
duō
quán
yuē
:“
:“
qīng
zhì
jīng
wéi
shì
dàn
dāng
shè
liè
jiàn
wǎng
shì
ěr
qīng
yán
duō
shú
ruò
cháng
shū
wéi
yǒu
suǒ
。”
。”
méng
nǎi
shǐ
jiù
xué
guò
xún
yáng
méng
lùn
jīng
yuē
:“
:“
qīng
jīn
zhě
cái
lüè
fēi
xià
méng
!”
!”
méng
yuē
:“
:“
shì
bié
sān
gèng
guā
xiāng
dài
xiōng
jiàn
shì
zhī
wǎn
!”
!”
suì
bài
méng
jié
yǒu
ér
bié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逐句剖析

"初":当初,

#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谓吕蒙曰":孙权对吕蒙说:

#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谓:谓,告诉。,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卿今当涂掌事":“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

# 掌事:掌管政事。,当涂:当道,当权。,今:当今。,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不可不学":不可以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 务:事务。,以:介词,用。,辞:推托。

"权曰":孙权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岂:难道。,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但当涉猎":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

# 涉猎:粗略地阅读。,当:应当。,但:只,仅。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卿言多务":你说军务繁多,

#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孤":谁像我?

#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我经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 益:好处。

"蒙乃始就学":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始:开始。,乃: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 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过:到。,及:到,等到。

"与蒙论议":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

# 论议:讨论议事。

"大惊曰":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 惊:惊奇。,大:非常,十分。

"卿今者才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今:如今、现在。

"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蒙曰":吕蒙说:”

"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更刮目相待":就重新另眼看待了,

#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更:另,另外。,即: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见事:知晓事情。,何:为什么。,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肃遂拜蒙母":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

# 拜:拜见。,遂:于是,就。

"结友而别":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 别: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孙权劝学》出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篇由后人添加标题的记叙文。文章记述了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吕蒙发愤读书后学识精进的事迹,彰显了孙权与吕蒙勤奋向学的可贵品质,同时强调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这篇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精炼的对话刻画人物。文中对话简洁凝练而意味深长,寥寥数语就使人物神态跃然纸上。例如孙权循循善诱的劝导,吕蒙坦诚质朴的回应,都通过简短对话生动展现,毫无拖沓冗余之感。 作者还巧妙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如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从侧面表现出吕蒙的进步之显著;通过对比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突显了勤学的成效。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更让文章意蕴深远,极富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麾下大将周瑜与刘备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军队。然而,不久后周瑜因病离世。随后,鲁肃接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要谋士。 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迅速取得了益州,至此,魏、蜀、吴三方形成鼎立对峙的局面。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孙权劝诫吕蒙要多加学习。于是,“孙权劝学”的故事就此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劝学文章,介绍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从劝告开始学习,后来鲁肃与吕蒙交流后对其刮目相看的故事,体现了孙权的善劝、吕蒙的虚心好学以及鲁肃的爱才敬才,营造了一种积极劝学、学有所成的氛围,表达了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才略、改变他人看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2. 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里通过鲁肃的言行来进行侧面烘托。鲁肃在与吕蒙交流讨论后,不禁大吃一惊,对吕蒙如今展现出的才略发出由衷赞叹,直呼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没有学识的“吴下阿蒙”。并且,鲁肃不仅口头表达惊叹,还“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系列举动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学习之后进步巨大,才略有了显著提升,让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到吕蒙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评价可以推测出,曾经吕蒙在学问和见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给人一种“吴下阿蒙”的印象。而经过学习后,鲁肃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才略大增。这种前后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吕蒙因学习而发生的巨大转变,强调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

3. 分段赏析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的君主,他十分关心下属的成长,积极鼓励吕蒙加强学习。当他对吕蒙说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时,语气坚定而有力,凸显出他希望吕蒙积极进取的态度。当吕蒙试图以各种理由推脱学习时,孙权并未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或动怒,而是推心置腹地与吕蒙交流。他说道:“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番话,先把要求吕蒙读书的目的讲得清清楚楚,即并非让他放弃军事专长去钻研经书,成为一名书呆子,而是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姿态和亲切的语气,着实令人感动。接着,孙权针对吕蒙“军中多务”的托词,进一步进行耐心开导,并且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随后,他又接着说道:“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自己亲身读书的经历和感悟,来劝说吕蒙。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孙权始终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架势,没有以权威去强行逼迫吕蒙读书。这种亲切自然的交谈方式,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的谈话没有丝毫的威严压迫,而是充满朋友般的真诚与关怀,展现出长者而非君王的风范,不由得让人信服。再看吕蒙。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他的言谈举止中明显透露出智慧的光芒,这使得鲁肃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面对此景,吕蒙回应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既包含了他对鲁肃大惊小怪略带调侃的不以为然,又展现出他因读书增长见识而产生的自信。这种自信与豁达,令人不禁对他心生敬佩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虽然极为简略,但在剪裁方面十分精妙。它不仅完整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核心内容和故事全貌,还以更为凝练的笔触,生动突出了人物的独特风采,无疑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该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在于对白极为传神,巧妙地借助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篇幅不长,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之间的几次对话,却极为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篇是一则叙事短文,篇幅短小,仅仅几句对话,既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画了三位说话者的不同口吻,还显示出人物的各种神情。辞约意丰,繁简得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

现代当代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健《中外散文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下一篇:宋·苏轼《赠刘景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