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当初,
#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谓吕蒙曰":孙权对吕蒙说:
#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谓:谓,告诉。,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卿今当涂掌事":“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
# 掌事:掌管政事。,当涂:当道,当权。,今:当今。,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不可不学":不可以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 务:事务。,以:介词,用。,辞:推托。
"权曰":孙权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 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岂:难道。,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但当涉猎":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
# 涉猎:粗略地阅读。,当:应当。,但:只,仅。
"见往事耳":了解历史罢了。
#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卿言多务":你说军务繁多,
#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孤":谁像我?
#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我经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 益:好处。
"蒙乃始就学":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始:开始。,乃:于是,就。
"及鲁肃过寻阳":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 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过:到。,及:到,等到。
"与蒙论议":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
# 论议:讨论议事。
"大惊曰":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 惊:惊奇。,大:非常,十分。
"卿今者才略":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今:如今、现在。
"非复吴下阿蒙":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蒙曰":吕蒙说:”
"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
"即更刮目相待":就重新另眼看待了,
#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更:另,另外。,即: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 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见事:知晓事情。,何:为什么。,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肃遂拜蒙母":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
# 拜:拜见。,遂:于是,就。
"结友而别":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 别:离开。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劝学文章,介绍了三国时期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从劝告开始学习,后来鲁肃与吕蒙交流后对其刮目相看的故事,体现了孙权的善劝、吕蒙的虚心好学以及鲁肃的爱才敬才,营造了一种积极劝学、学有所成的氛围,表达了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才略、改变他人看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
2. 写作手法
侧面烘托:”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里通过鲁肃的言行来进行侧面烘托。鲁肃在与吕蒙交流讨论后,不禁大吃一惊,对吕蒙如今展现出的才略发出由衷赞叹,直呼他不再是原来那个没有学识的“吴下阿蒙”。并且,鲁肃不仅口头表达惊叹,还“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一系列举动从侧面反映出吕蒙学习之后进步巨大,才略有了显著提升,让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到吕蒙学习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对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评价可以推测出,曾经吕蒙在学问和见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给人一种“吴下阿蒙”的印象。而经过学习后,鲁肃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才略大增。这种前后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吕蒙因学习而发生的巨大转变,强调了学习对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巨大作用。
3. 分段赏析
先看孙权,作为吴国的君主,他十分关心下属的成长,积极鼓励吕蒙加强学习。当他对吕蒙说出“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时,语气坚定而有力,凸显出他希望吕蒙积极进取的态度。当吕蒙试图以各种理由推脱学习时,孙权并未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或动怒,而是推心置腹地与吕蒙交流。他说道:“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番话,先把要求吕蒙读书的目的讲得清清楚楚,即并非让他放弃军事专长去钻研经书,成为一名书呆子,而是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姿态和亲切的语气,着实令人感动。接着,孙权针对吕蒙“军中多务”的托词,进一步进行耐心开导,并且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事实。随后,他又接着说道:“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自己亲身读书的经历和感悟,来劝说吕蒙。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孙权始终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架势,没有以权威去强行逼迫吕蒙读书。这种亲切自然的交谈方式,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他的谈话没有丝毫的威严压迫,而是充满朋友般的真诚与关怀,展现出长者而非君王的风范,不由得让人信服。再看吕蒙。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他的言谈举止中明显透露出智慧的光芒,这使得鲁肃在惊讶之余不禁感慨:“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面对此景,吕蒙回应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既包含了他对鲁肃大惊小怪略带调侃的不以为然,又展现出他因读书增长见识而产生的自信。这种自信与豁达,令人不禁对他心生敬佩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虽然极为简略,但在剪裁方面十分精妙。它不仅完整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核心内容和故事全貌,还以更为凝练的笔触,生动突出了人物的独特风采,无疑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该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在于对白极为传神,巧妙地借助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篇幅不长,通篇主要记录了人物之间的几次对话,却极为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本篇是一则叙事短文,篇幅短小,仅仅几句对话,既说明了深刻的道理,又刻画了三位说话者的不同口吻,还显示出人物的各种神情。辞约意丰,繁简得当,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艺术。
现代当代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健《中外散文辞典》
上一篇:宋·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下一篇:宋·苏轼《赠刘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