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下清江水":郁孤台下面流着的清江的江水,
#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中间多少行人泪":其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西北望长安":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无数山":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 无数山:很多座山。
"青山遮不住":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毕竟东流去":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
# 愁予:使我发愁。《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一作愁余。
"山深闻鹧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借景抒怀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登郁孤台所见之景,上片由景引历史回忆,展现家国沦亡伤痛与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自身愁苦与对时局的不满。全词运用比兴手法,于平淡叙述中寄寓对朝廷偏安的不满,深刻传达出深沉的爱国情思。
2. 写作手法
比兴: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起兴,借江水喻百姓流离之泪,引出对家国命运的感慨;用“青山”象征阻碍收复的势力,“江水东流”比兴抗金复国的大势不可阻挡,含蓄表达情感。借景抒情:“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傍晚的江景和深山里的鹧鸪声,营造出压抑氛围,抒发词人内心的愁苦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3. 分段赏析
上片:“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气势不凡,“郁孤台”三字极具表现力,“郁”字含郁勃、沉郁之意,“孤”字有巍巍独立之感,二者组合,瞬间在读者眼前矗立起一座郁然孤峙的高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词人以这三字开篇,将满腔磅礴的激愤之情倾泻而出,此突兀之笔,奠定了全词沉郁顿挫的基调。紧接着写台下的清江水,巧妙地将词境从远处的郁孤台,顺势拉至眼前的造口,自然流畅又衔接紧密。“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个字犹如重锤,直接点明造口所承载的历史事件。词人置身隆祐太后被金兵追逼之地,回想起建炎年间国脉如缕的危急状况,心中涌起对金兵猖狂行径的愤恨,以及对国耻未雪的羞愧。于是,将这满怀悲愤化作此悲凉之句。这里的“行人泪”意蕴极为深广,它不仅仅指隆祐太后一行人的泪水。在那个建炎年间,中原百姓四处奔逃,从北方中原到江淮,再到江南,不知有多少人在颠沛流离中洒下无数伤心之泪。而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这一事件,更是那个存亡危急之秋的象征。可以说,这一江清水中流淌的,是无数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其中自然也包含着词人自己的悲泪,饱含着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西北望”实则是直北望。词人因隆祐太后被追一事,联想到神州陆沉的惨痛现实,他独立造口,仰望汴京,如同杜甫当年独立夔州仰望长安一般,心中满是对故都的眷恋和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当他抬眼遥望长安时,视野瞬间变得无限高远,然而,可惜的是,眼前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使得汴京无法得见。这无数青山不仅阻断了视线,更在词的境界上造成了一种封闭式的意味,使情感的表达在此处产生顿挫。这种顿挫有力地表现出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却又被重重阻碍的无奈与愤懑。此句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的故事,但词人却借此写出了自己独有的满怀忠愤,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下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实际是北流,但词人在此言东流,这并非是对地理方位的错误认知,而是借江水东流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不必拘泥于实际流向。上句说无数青山虽能遮住长安,然而下句笔锋一转,强调“毕竟东流去”,即终究无法遮住江水向东流去的趋势。这两句写眼前之景,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字面看,是在描写山水自然之态,但从情感与寄托角度来看,“遮不住”三字,仿佛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将青山所带来的周匝围堵之感瞬间推开,展现出一种冲破阻碍的气势;“毕竟”二字更是深沉有力,凸显出江水东流的不可阻挡,也暗示着词人内心对国家恢复、正义伸张的坚定信念。若进一步分析其象征意义,结合上阕,清江水既是行人泪的象喻,那么东流去的江水可喻指祖国的力量和正义的潮流;而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那么青山所喻当指敌人,同时在词人潜意识中,也可指那些阻碍抗金、主张投降的投降派。“东流去”三字,更是蕴含着对正义力量必将战胜邪恶的期许。“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在此又有一大顿挫。傍晚时分,江边一片暮色苍茫,四周群山环绕,这种封闭式的境界,就如同词人此刻沉郁苦闷的孤独心境的写照,同时也暗暗呼应上片开头的郁孤台意象,使全词在情感和意境上更加统一。“正愁余”三个字,进一步增添了意境的沉郁凄迷氛围,将词人内心的愁苦推向高潮。而此时,在深山之中传来鹧鸪的声声啼叫,这鹧鸪的叫声,究竟是在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怀抱,还是勾起他志业未就的忠愤,亦或是如同山那边中原父老同胞的哀告,实在难以确切指实。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结笔之处写出了词人满怀的愁苦。而这种愁苦,根源在于朝廷一味妥协求和,导致中原地区长久以来未能光复,深刻地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以及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为南宋词作,突破小令常写儿女柔情的局限,成为爱国精神凝聚的绝唱。其艺术造诣颇高,运用比兴,将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寄于清江水、无数山等寻常景中,似有寄托又难以坐实,体现中国美学理想。全词神理高绝、沉郁顿挫,一片神行且潜气内转,可与李白同调词相提并论,在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展现深沉家国情怀的词作创作影响深远。
# 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明卓人月《词统》卷五
# 无数山水,无数悲愤。伊文公云:若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
明沈际飞《草堂诗馀正集》卷一
# 《庆元党禁》云:嘉泰四年,辛弃疾入见,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侂胄大喜,遂决意开边。则稼轩先以韩为可倚,后有书江西造口壁一词。鹤林玉露言:“山深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则固悔其轻言。然稼轩之情,可谓忠义激发矣。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
# 此词寓意,《鹤林玉露》言之最当。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借水怨山。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五
# (“西北”二句)宕逸中亦深炼。
清谭献《谭评词辨》)
# 词有与风诗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钜制,多寓微旨。如李太白“汉家陵阕”,《兔爱》伤时也。……辛稼轩“郁孤台上”《燕燕》慨失偶也。……其它触物牵绪,抽思入冥,汉、魏、齐、梁,托体而成。揆诸乐章,喁于勰声,信凄心而咽魄,固难得而遍名矣。
清张德瀛《词徵》卷一
# 《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
清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引
上一篇:宋·苏轼《赠刘景文》
下一篇:宋·苏轼《蝶恋花·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