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chūn
jǐ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huā
tuì
cán
hóng
qīng
xìng
xiǎo
yàn
fēi
shí
绿
shuǐ
rén
jiā
rào
zhī
shàng
liǔ
mián
chuī
yòu
shǎo
tiān
chù
fāng
cǎo
qiáng
qiū
qiān
qiáng
wài
dào
qiáng
wài
xíng
rén
qiáng
jiā
rén
xiào
xiào
jiàn
wén
shēng
jiàn
qiǎo
duō
qíng
què
bèi
qíng
nǎo

译文

杏花凋谢未尽,枝头初结青杏。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逐句剖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杏花凋谢未尽,枝头初结青杏。

# 小:毛本作“子”。,花褪残红: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tuì),萎谢。

"燕子飞时":燕子飞过天空,

#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子:毛本误作“小”。

"绿水人家绕":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 绕:元本注“一作晓。”

"枝上柳绵吹又少":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

# 柳绵:即柳絮。

"天涯何处无芳草":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 何处无芳草: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

"墙里秋千墙外道":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

"墙外行人":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墙里佳人笑":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

"笑渐不闻声渐悄":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

# 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多情却被无情恼":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 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却被:反被。,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春景》是北宋苏轼的一首词,词中描绘春景,尽显其清新婉丽。苏轼借景抒情,抒发对春光匆匆离去的惋惜,也吐露自己内心无人知晓的烦忧。上阕里,他不单纯写景,而是将春光易逝的伤感与自身感慨相融,尽显深沉。下阕则讲述偶遇佳人,却无法亲近,自己一腔深情,反被对方“无情”冷落的悲哀。全词表意曲折,情感真切。词句清新,却暗藏哀怨;风格婉丽,仍难掩伤情。其营造的意境朦胧,余味悠长,读来令人沉浸其中,反复咂摸,感受苏轼细腻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在朱祖谋本、龙榆生本中均未进行编年。后来各家在编年问题上观点不一,一说曹树铭本提出:“仔细品味此词上片的意境,与本集《满江红》的上片颇为相似,而下片意境又与本集《蝶恋花》的下片有相似之处。上述两首词都创作于熙宁九年丙辰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所以我很怀疑这首词也是在密州所作,先记录下来以待考证。”一说薛瑞生本、邹同庆与王宗堂本都依据《冷斋夜话》中记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演唱此词,以及苏轼在惠州时期的诗文中常常使用此词里出现的“天涯”一词,从而将此词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认定为作于惠州。一说陈迩冬的《苏轼词选》也对这首词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表示怀疑。张志烈在《苏词二首系年略考》中认为,此词是苏轼被免去定州任,被贬谪去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他离开定州南行途中触景生情而作。一说李世忠在《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里,根据词中的“青杏”“燕子”“柳绵”等意象,判定此词肯定不是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从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应该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期的作品,不过没有明确具体年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蝶恋花·春景》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是一首独具魅力的词作。此词以描绘春景为核心,风格清新且婉丽。词人借景抒情,既抒发了对春光匆匆流逝的惋惜与慨叹,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份不被人理解的惆怅与烦恼。词的上阕中,苏轼对春光易逝的感慨之情溢于言表。他并未单纯地局限于对景物的细致描摹,而是巧妙地将自己深沉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下阕则讲述了词人偶遇佳人,却遗憾未能与其深入交谈的经历。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多情与佳人的“无情”进行对比,深刻地展现出了那种求而不得的悲哀。整首词行文婉转流畅,情感真挚动人。在清新的词句中,隐隐透露出哀怨的情绪;在婉丽的笔触下,又流露出丝丝伤情。其意境如雾里看花,朦胧而富有诗意,让人在品读之后,仍觉韵味悠长,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上阕描绘暮春景色,如“花褪残红青杏小”“枝上柳绵吹又少”等,融入对春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下阕描写墙外行人与墙里佳人的场景,借景与人物活动表达行人的失落惆怅,情与景相互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阕中“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描绘出充满青春欢快旋律的场景,与上阕的萧索以及行人内心的惆怅形成对比,以佳人的欢乐反衬行人的落寞,强化了哀伤的情感。象征:下阕中“佳人”象征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而“行人”是词人的化身,通过这组意象的象征意义,含蓄地表现词人抑郁不得排解的心绪。对比:将上阕暮春萧索之景与下阕墙内佳人欢笑的欢快场景进行对比,突出氛围的差异,也衬托出行人的孤独寂寞;把“多情”的行人与“无情”的佳人相对比,鲜明展现出两者情感状态的不同,凸显行人的惆怅。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花褪残红青杏小”,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暮春图景。此时,杏花已然凋零,枝头那一抹残红也在缓缓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小巧青涩的杏子。词人的目光聚焦于这棵杏树,对“残红”的消逝或许有着淡淡的伤怀,却又因“青杏”的初生,流露出一丝怜惜与喜爱,这微妙的情感,悄然间冲淡了原本浓郁的伤春之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灵动的燕子于空中自在穿梭,碧绿的河水悠悠环绕着人家。此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而生动的春日画面,虽少了繁花满树的绚烂,却也别具一番风味。一个“绕”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描绘出燕子绕屋、绿水绕舍、行人绕路的情景,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随着春风吹拂,枝头上的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落,越来越稀疏,春色也似乎在这飘飞中渐渐远去。然而,词人笔锋一转,发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感慨。柳絮飘零,春色将尽,本是令人伤感之事,可那广袤天涯间的萋萋芳草,又展现出别样的生机与希望,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此尽显。遥想苏轼晚年被贬至遥远的岭南,远离故乡,那漂泊无依的境遇,恰似这随风飘散的柳絮,心中的孤独惆怅可想而知。他试图在美好的景物中找寻慰藉,可却难觅佳景,心情愈发低落,这两句词也饱含着他对春天的留恋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下阕视角一转,着重写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寻常的道路,行人正匆匆路过,不经意间,墙内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有女子在欢快地荡秋千。这突如其来的笑声,瞬间打破了上阕的萧索氛围,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行人不禁停下脚步,被这悦耳的笑声所吸引,沉浸其中。词人在这几句的描写中,巧妙地运用了藏与露的艺术手法,仅勾勒出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余的细节皆留给读者去想象,这留白之处,韵味无穷。短短十六字,“墙里”“墙外”反复出现,却并不显得繁琐,反而读起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里墙外,一边是充满欢乐与活力的生活,一边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更添了几分行人的落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不知过了多久,佳人的笑声渐渐远去,四周重归寂静。可行人的内心却久久无法平静,他虽听到了佳人甜美的笑声,却始终未能一睹佳人的容颜。他的心情跌宕起伏,而佳人却浑然不知墙外有这样一位为她心乱的男子。这里的“多情”与“无情”,不仅仅局限于爱情层面,其中或许蕴含着词人对身世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以及对报国之志的期许等诸多复杂情感。佳人的无忧无虑与词人的满心愁绪形成强烈反差,词人由此发出的感慨,究竟是对美好年华逝去的追忆,还是对君臣关系的某种隐喻,亦或是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他并未明言,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也深刻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那难以排遣的抑郁之情。

4. 作品点评

整体来看这首词,苏轼既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致,又生动刻画了春天里的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同样也成为了春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苏轼本怀着满腔抱负,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一展宏图,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理想难以实现。全词如同一幅细腻的心灵画卷,真实且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彼时的心理变化过程。词的风格清新自然,却在不经意间蕴含着深深的哀怨之情;词句婉转动人,可细细品味,又能感受到那丝丝缕缕的伤情弥漫其中。其营造出的意境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朦胧而又富有诗意,让人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无穷的韵味,仿佛每一次解读,都能发现新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 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明俞彦《爰园词话》

# 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李佳《左庵词话》

# 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先著、程洪《词洁》

# ⑴“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⑵“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⑶“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⑷“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

#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下一篇: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