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春愁待酒浇":春天的愁绪在心中升起,要等酒来将它浇灭。
# 酒浇:以酒解愁。浇,浸灌,消除。,春愁:春日的愁绪。
"江上舟摇":我乘船摇着橹,在江上行走,
"楼上帘招":两岸酒楼上青旗摆动,仿佛在向我招手。
# 帘招:本是指酒家的招子,即酒旗。这里的招字作动词用,含有招展和招手的意思。
"秋娘渡与泰娘桥":船儿过了秋娘渡,又过泰娘桥,
# 泰娘桥:泰娘亦作“泰孃”,唐歌伎名。唐刘禹锡《泰娘歌》:“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后亦以“泰娘”称吴地歌伎。桥,一本作“娇”。,秋娘渡:指吴江渡。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渡,一本作“度”。
"风又飘飘":风在呼呼地吹,
"雨又萧萧":雨在淅淅沥沥地下。
# 萧萧:象声,雨声。
"何日归家洗客袍":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里,让家人把我在碌碌风尘中穿的袍子清洗一下?
# 洗客袍:洗去征尘。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银字笙调":再让爱妻吹奏起银字笙,
# 调:调弄乐器。,银字笙:镶饰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烧":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
# 心字香:将香料研成末,盘制成篆体“心”字形的香。
"流光容易把人抛":唉!光阴似流水,最容易将人抛弃,
"红了樱桃":樱桃才红熟,
"绿了芭蕉":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描绘了词人乘船途经吴江时所见春日江景与自身漂泊状态,以及想象归家后温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浓郁的春愁氛围与深切的思乡情怀,表达了词人对羁旅生活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运用拟人化手法,以“流光容易把人抛”这一生动形象的诗句,将时间流逝具象化为可感的动态过程,凸显出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白描:“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以灵动的白描笔法,细腻勾勒出“舟过吴江”的动态画面。“摇”字既绘出扁舟随水波跌宕前行的实景,又暗喻词人如浮萍般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招”字则传神刻画酒楼旗帜在风中舒展招展的姿态,既如实呈现江岸风物,又巧妙传递出词人视线被酒楼吸引、亟欲借酒浇愁的心理动向。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景中蕴含深沉情感。“一片春愁待酒浇”既点明“春愁”主题,又暗含时令特征。“一片”叠词强化了愁绪的绵长不绝,“待酒浇”则通过迫切需要借酒消愁的动作,凸显内心的郁结。词人为何而生愁?此愁又包含哪些具体内涵?后续五句通过动态的白描予以解答:“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以跳动的笔法具体展现“舟过吴江”的情景。“摇”字既写舟船随波浪起伏的实景,又暗喻词人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招”字描绘酒楼旗帜随风招展的动态,既写实景,又透露词人渴望借酒浇愁的心情。特别点出“秋娘渡”“泰娘桥”两个以歌女命名的地名,既强调舟行路线,又借唐代歌女之名引发羁旅之人的婉转情思。而“飘飘”“萧萧”的风雨描写,连用两个“又”字,更强化了词人对这恼人天气的厌烦情绪——风雨不仅加剧了舟行颠簸,更搅扰了他渴望归家的安宁心绪。下片转入直接抒情,情中又见景致。“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三句,通过想象归家后的生活场景,集中表现思归之切。“何日归家”统领后续三事:浣洗衣袍、调试银笙、点燃心香。其中“洗客袍”象征结束漂泊、回归家庭;“银字笙”“心字香”则暗示闺中佳人备好的温馨生活。这三件生活琐事,实则寄托着词人对家庭温暖的深切向往。更深层次看,“春愁”还包含对时光飞逝的慨叹。结尾“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句尤为精妙:以拟人手法写时光无情流逝,更创造性地选取樱桃转红、芭蕉变绿的物候变化,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为可感的色彩转换。“红”“绿”二字作使动用法,配合"了”字收尾,生动呈现季节流转的动态过程。这三句既是写景,更是抒情——既有久客他乡的无奈叹息,又有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更蕴含着对人生易老的深刻体悟。此时对春光的感伤,实则是前文思归之情的自然延伸与深化。
4. 作品点评
《一剪梅》词牌存在两种押韵方式:叶六平韵与逐句叶韵。此词作者选用逐句叶韵的体式,使声调更显铿锵流转。尤为精妙的是,作者充分发掘该体式中四组排比句式的结构潜能,通过句式复沓强化了作品的情感与韵律节奏。这种音韵设计与情感表达的高度融合,令全词宛如一支婉转低回的思归乐章,更加余韵绵长。
# 末句两用“了”字,有许多悠悠忽忽意。
明明代文人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一
# 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银字笙调”,蒋捷句也。“银字吹笙”,毛滂句也。
清清代文人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
# 和凝《山花子》云:“银字笙寒调正长。”按《唐书·礼乐志》,备四本属清乐,形类雅音,有银字之名,中管之格,音皆前代应律之器也。《宋史·乐志》,太平兴国中,选东西班习乐者,乐器独用银字痔栗,小笛,小笙。白乐天诗“高调管色吹银字”,徐铉“檀的慢调银字管”,吴融诗“管纤银字密,梭密锦书匀”,故词中多用之。蒋竹山词“银字笙调,雁字筝调”,所由来也。
清清代诗人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
# 蒋竹山《一剪梅》词,有云:“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久脍炙人口。
清晚清词论家李佳《左庵词话》卷上
# 蒋捷此词体格与清真词各异,句句有韵,与七言长句、四言短句夹杂的形式相配合,读来别有韵致。又蒋词的四字句,都用对偶排比句法,七言“秋娘渡与泰娘桥”,则用于当句之内。这在此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详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唐宋词鉴赏课》
下一篇:宋·杨万里《舟过安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