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下四时春":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
# 四时:一年四季。,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
"卢橘杨梅次第新":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
# 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 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 ’答曰:‘枇杷是也。’”卢:黑色。
"日啖荔枝三百颗":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
# 啖:吃的意思。,日:每天。
"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 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作“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作“总教长作岭南人”,不辞:不辞,一作“不妨”。辞:离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不仅展现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他没有选择沉沦或抱怨,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欣赏和享受身边的美好。这种精神风貌,不仅让苏轼在岭南的日子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让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罗浮山下四时春”一句,勾勒出了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的特点。接着,“卢橘杨梅次第新”一句,则进一步展示了岭南地区物产丰富、水果品种多样的景象。这两句诗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岭南风光画卷,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和赞美之情。夸张:“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苏轼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荔枝的极度喜爱直抒胸臆:“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苏轼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长期居住在岭南地区的愿望。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写出了罗浮山脚下,四季如春,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风景秀丽的画卷。这里,卢橘与杨梅依次成熟,果实累累,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诗人置身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之中,对卢橘的清新、杨梅的甘甜充满了深深的喜爱,这份喜爱之情让他完全沉醉在了这片充满生命力的自然风光里。他仿佛与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炙人口,许多解读这首诗的人认为,东坡先生在此是在热情赞美岭南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物产,借此表达了对岭南的深深留恋。然而,更深一层地理解,这其实是东坡先生在人生逆境中,将满腹的苦楚与无奈,巧妙地转化为了一首充满甜蜜与赞美的赞歌。
4. 作品点评
苏东坡一生仕途波折,曾萌生避世归隐的念头,渴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然而,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民生的深深挂念,让他始终难以割舍对尘世的责任与牵挂。在岭南谪居的日子里,东坡先生的内心正经历着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深刻矛盾与挣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正是他这种两难心境的生动写照。表面上,他在赞美岭南的荔枝,享受着这里的甘甜与美好,仿佛愿意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在这甜蜜的背后,却隐藏着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妥协,以及对个人理想与抱负未能实现的深深遗憾。荔枝的甘甜,或许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誓言,却透露出一丝苦涩与无奈,那是他对现实妥协后,试图在逆境中寻找一丝慰藉与自我安慰的努力。
上一篇:宋·杨万里《舟过安仁》
下一篇: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