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
"红烛昏罗帐":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 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昏:昏暗。
"壮年听雨客舟中":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
"江阔云低、":江面浩渺乌云低垂、
"断雁叫西风":西风里一只失群的孤雁哀鸣声声。
# 断雁:失群孤雁。
"而今听雨僧庐下":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 僧庐:僧寺,僧舍。
"鬓已星星也":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
# 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悲欢离合总无情":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
# 无情:无动于衷。
"一任阶前、":任凭那阶前的、
# 一任:听凭。
"点滴到天明":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宋元间词人
蒋捷(1245?~1305?),宋元间词人。字胜欲,号竹山,世称竹山先生,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进士,宋亡后隐居不仕。蒋捷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风多样,既有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一派,也有承袭周邦彦、姜夔乃至李清照遗风者,整体风格以悲慨清峻、萧寥疏爽为主。其造语奇巧之作,在宋代词坛独标一格。作品题材广泛,有抒写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日常生活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女冠子·元夕》《贺新郎·兵后寓吴》《虞美人·听雨》《昭君怨·卖花人》《贺新郎·梦冷黄金屋》等。著有《竹山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人生咏怀词。通过少年歌楼、壮年客舟、晚年僧庐三个时空场景的“听雨”画面,浓缩了词人从青春欢愉、中年飘零到暮年孤寂的一生历程,在雨声的贯穿中抒发了宋元易代之际个人身世浮沉与家国兴亡交织的深重悲慨,最终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漠然姿态,道尽乱世遗民对命运无常的彻悟与无言的绝望。
2. 写作手法
渲染:“歌楼”“红烛”“罗帐”构成绮艳场景,“昏”字既写烛光朦胧,又隐喻沉溺享乐,渲染出无忧无虑的青春幻境,为全词奠定乐景哀情的基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少年场景中“歌楼”“红烛”“罗帐”等暖色意象,描绘出“风箫吹断水云间”的奢靡生活。“昏”字既写烛光朦胧,更暗喻少年沉醉欢愉、不识愁味。以少年时的乐景反衬晚年场景中“僧庐”“星星鬓”的枯寂画面,突出心境的极端萧索。
3. 分段赏析
上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描绘的是青春年少时的场景。歌楼、红烛、罗帐这些华丽的意象组合,生动传递出无忧无虑、纵情享乐的青春气息。那时的少年沉醉于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生活,一个“昏”字,精准刻画出那种纸醉金迷、忘乎所以的状态。此时听雨,背景是歌楼的喧嚣、红烛的暖光和罗帐的私密,雨声也沾染了享乐的意味。这段生活虽属寻欢作乐,却与忧愁无关,词人着力表现的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蓬勃朝气。这段短暂却刻骨铭心的欢愉时光,在词人心中留下永恒印记,其明亮的基调也强烈反衬出后面处境的悲凉。紧接着“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则描绘了词人壮年时在旅途中的船上听雨的情景。这里所呈现的“客舟”,既非张继笔下停泊枫桥的夜泊客船,也非李清照笔下误入藕花深处的游嬉小舟,而是一只承载着天涯孤旅漂泊之愁的孤舟。画面中辽阔的江面、低垂的乌云、呼啸的西风,共同勾勒出一幅萧瑟冷峻的江上秋雨图。尤其那只失群的孤雁发出的哀鸣,一个“断”字,不仅形容了孤雁失群的离殇,更深深刺痛人心,象征着亲情的隔绝、家国的离散,蕴含着无边的孤独与彻骨的悲凉。“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词人在那个动荡战乱年代里颠沛流离、四处奔波的坎坷命运和悲凉心境。所有的羁旅愁思、离恨别苦,都凝聚在这幅苍茫的秋雨行舟图中,无处可归,唯余悲鸣。下片进入“而今听雨”的画面,则是词人晚年处境的真实写照。白发苍苍的老者,独自在僧庐下静听夜雨。短短十几个字,将环境的孤寂与心境的凄凉集中呈现。此时江山早已易主,壮年的愁苦与少年的欢愉,都如同被风雨吹打消散。再次听到点滴雨声,老人内心却已一片漠然。“悲欢离合总无情”这句词,是他回望一生后饱含无限感伤与悲慨的总结。结尾“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看似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但彻夜听雨的行为本身恰恰说明,他并未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只是历经沧桑后,学会了将深沉的情感克制于无言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听雨”贯穿全篇,按时间顺序选取了词人一生中少年、壮年、晚年三个典型阶段。通过这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听雨时截然不同的环境和心境,层层递进,最终突显出词人晚年的孤寂悲凉。
# 全学东坡。
明卓人月《词统》
# 《虞美人》,“悲欢离合总无情”,此种襟怀,固不易到,然亦不愿到也。又“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较“天际识归舟”更进一层。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看到“悲欢离合总无情”难道不泠泠。
清潘游龙《古今诗余醉》
# 此是小曲。“情”亦作“凭”,较胜。
清王闿运《湘绮楼选绝妙好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