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dēng
jiàn
kāng
shǎng
xīn
tíng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2
chǔ
tiān
qiān
qīng
qiū
shuǐ
suí
tiān
qiū
yáo
cén
yuǎn
xiàn
chóu
gōng
hèn
zān
luó
luò
lóu
tóu
duàn
hóng
鸿
shēng
jiāng
nán
yóu
gōu
kàn
liǎo
lán
gān
pāi
biàn
rén
huì
dēng
lín
xiū
shuō
kān
kuài
jìn
西
fēng
yīng
guī
wèi
qiú
tián
wèn
shè
yīng
xiū
jiàn
liú
láng
cái
liú
nián
yōu
chóu
fēng
shù
yóu
qìng
rén
huàn
hóng
jīn
cuì
xiù
wèn
yīng
xióng
lèi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向天边流去,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我看完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不要说鲈鱼肉度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怎会像西晋的张翰,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只遗憾时光流逝,国家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北伐无期,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逐句剖析

"楚天千里清秋":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向天边流去,

"遥岑远目":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

# 遥岑:远山。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唐·韩愈《城南联句》)

"献愁供恨":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

"玉簪螺髻":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落日楼头":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

"断鸿声里":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 断鸿:失群的孤雁。

"把吴钩看了":我看完这宝刀,

#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栏杆拍遍":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

# 栏杆:一作:阑干。

"无人会":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休说鲈鱼堪脍":不要说鲈鱼肉度丝鲜美,

#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因以“鲈鱼脍”为思乡赋归之典。脍:同鲙。

"尽西风":秋风呼呼刮满天,

"季鹰归未":我怎会像西晋的张翰,

#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

#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怕应羞见":应怕惭愧去见,

"刘郎才气":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流年":只遗憾时光流逝,

#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国家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树犹如此":北伐无期,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

# 树犹如此:用东晋桓温典。语出《世说新语·言语第二》: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倩何人唤取":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

# 倩:请托。

"红巾翠袖":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稼轩长短句》。此词以秋日登高望远为背景,通过“楚天千里清秋”的壮阔景象与“落日楼头”的苍凉意境,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上片“玉簪螺髻”喻远山含愁,借“断鸿声里”的游子形象,暗写自身漂泊之痛;下片连用张翰、刘备等典故,既批判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又发出“树犹如此”的时光之叹,最终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收束,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时代的沉痛反思。全词熔铸典故与白描手法,以“栏杆拍遍”的动作细节与“忧愁风雨”的隐喻语言,展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任建康(今南京)通判时所作。此时辛弃疾南渡已十余年,虽胸怀收复中原的壮志,却因朝廷主和派压制,长期担任地方闲职,无法施展抱负。建康作为六朝古都,历史上曾是英雄辈出之地,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现状,使辛弃疾登临赏心亭时,既感慨山河破碎,又痛感自身“江南游子”的漂泊命运。词中“休说鲈鱼堪脍”“求田问舍”等典故,暗讽士大夫贪图享乐的消极态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则借桓温之叹,抒发对时光虚度、国势衰微的深切忧虑。此词创作背景与辛弃疾主战派的政治立场紧密相关,既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南宋爱国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缩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属于怀古题材。此词以秋日登临建康赏心亭为背景,通过“楚天千里清秋”的壮阔景象与“落日楼头”的苍凉意境,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上片以“玉簪螺髻”喻远山含愁,借“断鸿声里”的游子形象,暗写自身漂泊之痛;下片连用张翰、刘备、桓温等典故,既批判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又发出“树犹如此”的时光之叹,最终以“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收束,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时代的沉痛反思。全词熔铸典故与白描手法,以“栏杆拍遍”的动作细节与“忧愁风雨”的隐喻语言,展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词中运用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美味而辞官回乡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以及许汜只知购置田产、被刘备耻笑的典故(“求田问舍”),还化用桓温感慨时光流逝、树木生长的典故(“树犹如此”),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坚决抗金、不愿贪图享乐的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匆匆、壮志未酬的深深感慨。借景抒情:上阕描绘了“楚天千里清秋”“落日楼头”等开阔又苍凉的秋日景象,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孤寂的氛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比喻:将远处的山峰比作“玉簪螺髻”,形象地描绘出山峰的秀丽形态。对比:以“鲈鱼堪脍”所代表的隐逸生活与“求田问舍”所象征的短浅目光进行对比,突出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拟人:赋予山峰“献愁供恨”的情感,把自然景物人格化,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景语即情语的层递铺陈。“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以纵横捭阖之笔勾勒宏观景致。词人登临赏心亭,目力所及,楚天如幕,笼盖千里萧疏秋色;大江奔涌,水天相接处难觅尽头。两个“秋”字叠用,既点染江南秋日清旷特质,又以空间的无垠暗衬心境的寥落。笔势如江潮奔涌,在阔大写景中已伏沉郁之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视角由远及近,聚焦层峦叠嶂。词人以美人发饰“玉簪螺髻”喻远山姿态,本应含审美意趣的比喻,却因“献愁供恨”四字陡转情绪。山水本无情,然词人心中块垒难消,遂觉青山亦含愁带恨,移情于物之法使客观景物皆著主观色彩。此句妙在以乐景写哀情,愈见愁恨深浓,而愁恨所自,虽未明言,然结合靖康之变后南宋偏安局势,已可揣度一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转入微观意象的精准捕捉。“落日”既是实写黄昏之景,亦为南宋王朝日薄西山的隐喻——暮色渐沉如国势衰微,残阳余晖似志士未熄之愿,冷暖交织中尽是无奈。“断鸿”则为词人自况:离群孤雁漂泊无依,恰似从北方南渡、身世浮沉的“江南游子”。景中有人,人融于景,物我之间已无界限,漂泊之苦、家国之思尽在“落日”“断鸿”的意象群中流转。“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极具张力的动作描写直剖心迹。“吴钩”本为战场利器,此时却被词人反复摩挲,刀刃映出的或许是北方沦陷的山河,或许是自己空怀的壮志。“栏杆拍遍”更见情之激烈:栏杆可触,而理想难及,只能以金石之音叩击内心的愤懑。四个短句如急鼓密锣,将报国无门的焦灼、知音难觅的孤独推至顶点。“无人会”三字似一声长叹,既叹南宋朝廷的昏聩,亦叹天下知己的难寻,苍凉意味穿透纸背。下片:典故层垒中的情志深婉。“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化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却翻出新意。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弃官,本是率性之举,词人却以反问语气质疑:如今西风又起,我虽亦有思乡之情,但若此时归去,岂非逃避家国之责?表面写乡思,实则暗藏对偏安朝廷苟且偷安的批判——当故土沦陷、生灵涂炭,个人的进退取舍早已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尽西风”三字如秋风萧瑟,吹皱的不仅是游子的归心,更是志士的忧国之思。“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再引典故,以许汜求田问舍的短视对比刘备的雄才大略。词人直言若学许汜置田买屋、贪图安逸,恐怕要羞见天下英雄。这既是对自身志向的申明——非为个人安稳,只为收复河山;亦是以古讽今,暗批南宋朝堂上那些只知营私的官僚。“怕应羞见”四字妙在以虚拟情境写真实心境,谦抑中见磊落,含蓄中藏锋芒。“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熔铸桓温叹柳的典故,将时光流逝与国事飘摇并置。树木岁岁葱茏,人却在风雨如晦中渐生华发,北伐无期的焦虑、功业未成的惶恐,皆在“可惜”二字中迸发。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气候,更是政治气候:金人虎视眈眈,朝廷派系倾轧,如惊风密雨,摧折着志士的报国之心。此句实为全词枢纽,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家国兴亡之痛绾合,境界顿见阔大。“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以温婉意象收束激烈情感。词人幻想有美人持袖为自己拭泪,看似写儿女情长,实则愈见英雄失路之悲——连温柔慰藉都不可得,更遑论实现收复中原的宏愿?此句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首尾呼应,形成情感闭环:从登高望远的激越,到抚剑拍栏的愤懑,再到典故寄托的深婉,最终归于无人理解的苍凉,层层递进中见出稼轩词“刚柔相济”的艺术特质。

4. 作品点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豪放词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英雄之词”的典范。全词以秋日登高为背景,通过“楚天千里清秋”的壮阔意境与“栏杆拍遍”的细节刻画,将个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升华为对时代的沉痛反思。其艺术特色在于“摧刚为柔”的手法运用:上阕以“玉簪螺髻”喻远山含愁,下阕借“红巾翠袖”反衬英雄悲情,刚柔并济中尽显沉郁顿挫。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树犹如此”等句成为后世传诵的经典,前者以动作描写外化内心的激愤,后者化用典故道尽时光之叹。清代陈廷焯评其“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近代梁启超则称其“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足见其在宋词史上的里程碑地位。该词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局限,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熔铸一体,为豪放词注入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核,对后世爱国词创作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英雄泪。”若士取赠黄衫客,极当。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

# 辛稼轩词,慷慨豪放,一时无两,为词家别调。集中多寓意作,如……“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此类甚多,皆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见词不徒作,岂仅批风咏月!

清李佳《左庵词话》

# 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盖不欲转入别调也。“呼翠袖,为君舞”、“倩盈盈翠袖,扭英雄泪”,正是一法。然又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乃得。美成元宵云“任舞休歌罢”,则何以称焉。

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

# 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清谭献《谭评词辩》

# 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前四句写登临所见,起笔便有浩荡之气。“落日”句以下,由登楼说到旅怀,而仍不说尽,仅以吴钩独看,略露其不平之气。下阕写旅怀,即使归去奇狮卜筑,而生平未成一事,亦羞见刘郎。“流年”二句以单句旋折,弥见激昂。结句言英雄之泪,未要人怜,倘揾以红巾,或可破颜一笑,极言其潦倒,仍不减其壮怀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洵《六国论》

下一篇: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