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tiān
jiē
yún
tāo
lián
xiǎo

朝代:宋作者:李清照浏览量:2
tiān
jiē
yún
tāo
lián
xiǎo
xīng
zhuǎn
qiān
fān
fǎng
仿
mèng
hún
guī
suǒ
wén
tiān
yīn
qín
wèn
guī
chù
bào
cháng
jiē
xué
shī
màn
yǒu
jīng
rén
jiǔ
wàn
fēng
péng
zhèng
fēng
xiū
zhù
péng
zhōu
chuī
sān
shān

译文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飘移,天快亮了,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我回答说,路途遥远,慨叹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

逐句剖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飘移,

#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

"星河欲转千帆舞":天快亮了,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 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转:《历代诗余》作“曙”。

"仿佛梦魂归帝所":仿佛我的梦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

#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闻天语":听到天帝在说话,

# 天语:天帝说话。

"殷勤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地问我要回何方。

# 殷勤:情意恳切。

"我报路长嗟日暮":我回答说,路途遥远,慨叹天色已晚,

# 嗟:叹息,慨叹。,路长:和下文的“日暮”是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报:回答。

"学诗谩有惊人句":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

# 谩:同“漫”,空、徒然。

"九万里风鹏正举":大风正起,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

# 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风休住":风啊!千万别停息,

# 休:不要。

"蓬舟吹取三山去":将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

# 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李清照的词作。此词写梦中海天景象及与天帝问答,隐寓对现实不满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记梦,以浪漫主义手法,将真实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实现梦幻与现实结合。上片描绘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为奇情壮采奠基;下片以问答倾诉空有才华的苦闷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全词打破惯常格局,意境恢宏,格调雄奇,充分展现李清照豪放不羁的一面,在其词作中别具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西北)人。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李清照诗、文、书、画皆擅,尤精于词,是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她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相思离别,风格活泼清新、婉转。后期词风转为伤时怀乡、凄凉深婉。她善用白描,能将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刻意雕琢。李清照的诗存世不多,但题材比词更广,咏历史,谈世事,论文艺等。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咏史》《夏日绝句》等。后人辑有《漱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在南渡漂泊期间所作。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为躲避金兵追击,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收藏的金石文物渡海南逃,途中经历海上风涛之险。此时距靖康之变已三年,她历经国破、夫亡、文物散失等重大打击。词中"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海天奇景与"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奇幻想象,既源于真实的海上航行体验,更暗含对现实困境的超越渴望。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自嘲与"九万里风鹏"的壮语,展现了乱世才女在流离失所中仍追求精神自由的坚韧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记梦词,借梦中与天帝的对话及奇幻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表达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向往,将真实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借奇幻梦境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2. 写作手法

夸张:“天接云涛连晓雾”,将天与云涛、晓雾相连的景象极度夸张,描绘出一种辽阔、壮美的浑茫境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用典:“九万里风鹏正举”巧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原意是大鹏凭借风力高飞,作者借此以大鹏自比,表达自己渴望像大鹏一样高飞远举,离开令人伤痛的现实社会,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虚实结合:上片描绘梦中海天溟蒙之景及与天帝问答是虚写,下片“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结合自身晚年孤独无依、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的现实经历为实写,虚实结合,表达内心复杂情感。象征:“九万里风鹏正举”,词人以“鹏”象征自己,借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象征自己想要摆脱现实困境,追求理想境界。动静结合:“星河欲转千帆舞”,“星河欲转”是动态,描绘银河仿佛转动;“千帆舞”也是动态,展现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动静相衬,既具生活真实感,又有梦境虚幻性。

3. 分段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以宏阔笔触勾勒海天相接的奇幻图景。“接”“连”二字将天幕、波涛、云雾浑然相融,形成无边无际的混沌之境;“转”“舞”则赋予静态星河与动态帆影以生命律动,既暗合舟行颠簸的真实体感,又以虚实交织的笔法为全词注入雄奇浪漫的底色。“仿佛梦魂归帝所”陡转虚境,以“仿佛”二字虚化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引出天帝形象。此句既承接上片壮阔景象,又为下片人神对话埋下伏笔,形成叙事张力。“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通过拟人化手法塑造温和关切的天帝形象,与现实中南宋朝廷的苟且形成隐秘对照。“殷勤”一词暗含词人对理想化关怀的渴求,而“问归何处”则开启全词核心矛盾——漂泊者的精神归宿之思。“我报路长嗟日暮”以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为典,浓缩人生求索的苍凉。“嗟”字凝缩暮年漂泊的焦虑,“路长”暗喻理想未竟的困顿,与“日暮”共同构建时空双重困境。“学诗谩有惊人句”直抒才情难展的愤懑。“谩”字双关:既指女性身份限制下诗才无处施展,亦暗讽南宋文坛的萎靡风气。此句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时代困境的缩影。“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逍遥游》意象,以大鹏展翅的磅礴气势冲破前文郁结。“九万里”的夸张时空与“风鹏”的自由意象,构成对现实桎梏的强力解构。“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以雷霆之势收束全篇。双声叠韵的“风休住”如命运呐喊,而“蓬舟吹三山”的荒诞想象,则将政治失意转化为对精神乌托邦的追寻,在虚实碰撞中完成对压抑现实的诗意超越。

4. 作品点评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词作中极具突破性的浪漫主义杰作,以雄奇壮阔的意象和超现实的梦境构建,展现了婉约词人罕见的豪放气魄。全词突破传统词体界限,将屈原《离骚》的求索精神与庄子《逍遥游》的逍遥境界熔铸一体,通过“天接云涛”“星河欲转”的动态宇宙图景与“九万里风鹏”的磅礴想象,形成冲破时空桎梏的审美张力。梁启超评其“绝似苏辛派”,正道出词中雄健笔力与家国情怀的独特价值。词中“学诗谩有惊人句”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为典,既暗讽南宋文坛对女性才华的压抑,又折射出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抗争;而“蓬舟吹取三山去”的仙境追寻,则以道教蓬莱意象为载体,将政治理想与精神自由升华为超越性存在,彰显女性词人突破性别枷锁的生命意识。黄苏“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的评语,恰揭示了该作在宋代词史中承前启后的革新意义——既拓展了婉约词的审美维度,又为后世文人词注入雄浑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词》中语。

近代梁启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

# 这首词中就充分表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这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个女子而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是很少见的。……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其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决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现代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 与李清照多数词作的清丽、深婉的风格不同,这首《渔家傲》是以粗犷的笔触、奇谲的想象,对一个闪光的梦境所作的完整的叙述。它不仅在《漱玉词》中独具异彩,而且求诸两宋词坛,也是罕见的珍品。首先是构思的奇崛……其次是熔裁的巧妙……章法错综是本词的另一特点般中调之词,两片的安排,或写景,或言情,或泛叙,或专写,大致以停匀工稳为常格。此词则不然。从层次上看,先写天河梦游的景色,只用两句带过,这是第一层;后写叙事,一问一答,八句密衔,这是另一层。可是从分片上看,就不同了。问话三句上承写景,合为一片。答问五句却独自为片。然而,究其文意,则自“仿佛”以下八句,一气赶下,词意挺接,中间容不得换头与间隔。而是一种跨片之格。如此处理,便显得错综奇矫而不呆板,能给予读者一种既有条理而又富于变化的美感。“文如看山不喜平”,就从作者对本词章法结构的安排上,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一个艺术家的匠心吗!

现代周笃文《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唐宋词鉴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下一篇: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