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轻寒上小楼":带着一丝寒意,
#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晓阴无赖似穷秋":独自登上小楼,
#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无赖:无聊,无意趣。,晓阴:早晨天阴着。
"淡烟流水画屏幽":清晨的阴凉,
# 幽:意境悠远。,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自在飞花轻似梦":窗外,
"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
# 丝雨:细雨。
"宝帘闲挂小银钩":恰似梦境,
#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下片偶句,情景双融,境界略似崔橹《过华清宫诗》三首之三:“湿云如梦雨如尘。”全篇不甚分析层次,亦不写人物,而伊人宛在,情踪自见。末借挂起帘栊一点,用笔极轻淡,却收束正好,意境仿佛李璟词“手卷真珠上玉钩”,惟彼作起笔,此乃结语耳。,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伤春的婉约词。此词以淡雅之色调、空灵之意境,勾勒出一幅春日晨曦中,佳人独倚楼台,心间泛起缕缕哀愁、萦绕丝丝孤寂的细腻画卷。其境悠然怅惘,又不失闲适之韵,字里行间,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从“淡烟流水画屏幽”的室内虚景,到“自在飞花轻似梦”的窗外实景,通过视角转换构建层次分明的画面空间,实现“隔帘望景”的朦胧美。倒装:“宝帘闲挂小银钩”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可能更倾向于先描述视线从幻境中收回,再看到帘外的飞花细雨,但词人将“宝帘闲挂小银钩”这一静态画面置于句末,作为上片与下片的过渡,既使得上下片结构对称工整,又通过倒装手法,在不经意间引出下文对帘外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愁境与帘内的愁人更加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比喻:“漠漠轻寒,似雾如烟”运用比喻手法,将“轻寒”比作“雾”和“烟”,形象地描绘出春寒的轻柔与弥漫,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情景交融:“漠漠轻寒上小楼”,将淡淡的愁思与薄薄的春寒相结合,愁思随春寒无声无息地在心头漾起,情景相生,意境深远。渲染:“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通过对飞花细雨的描绘,进一步渲染出飘渺朦胧、不即不离的美感,同时也烘托出主人公茫无边际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晨起刹那的微妙感知与室内景致,语言温婉细腻,内蕴深长。开篇以极轻极淡之笔触,却饱含着作者细腻入微的心灵震颤。“漠漠轻寒”,如雾似烟,二字轻描淡写间,便将那缕缕轻寒缓缓漫上小楼的景象勾勒而出,瞬间为这春寒料峭的清晨平添了几分空旷寂寥。此景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境相通,然其婉约幽微之韵,更胜一筹。不言“愁”字,却以“漠漠轻寒上小楼”轻轻点染,那“上”字意味深长,淡淡愁绪仿佛随着薄薄春寒,悄然在心头泛起涟漪。仅此首句,便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随后,“晓阴无赖似穷秋”一句,在凄清之上又添一抹暗淡。暮春时节,却寒如深秋,这春阴笼罩的早晨,寒意逼人,令人心生烦闷。词人却将这无聊归咎于“晓阴无赖”,更添几分寂寞凄寒。主人公或许刚刚从梦中苏醒,睡眼朦胧间,只见室内画屏静立,烟霭轻绕,流水潺潺,在阴郁的氛围中更显幽远迷离。恍惚间,他仿佛与这清幽之景融为一体,又似仍沉浸在朦胧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情与景、意与境浑然天成的绝妙写照。下片转而描绘倚窗所见,正面抒写春愁。不经意间,主人公的视线飘向窗外:飞花袅袅,细雨如丝,迷离飘渺,无边无际。见飞花之飘零,忆残梦之虚幻,心中顿生细雨蒙蒙般的茫然愁绪。词人本欲抒写春梦之虚幻与愁绪之无尽,却巧妙地透过窗户,将镜头拉远,聚焦于远处的飞花细雨,情感距离的拉长,更添几分朦胧之美。他将“梦”与“愁”这两股抽象的情感,巧妙地编织进“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卷之中。此等手法,约翰·鲁斯金谓之“感情误置”,而在中国诗词中,却是屡见不鲜。词末以“宝帘闲挂小银钩”收束,更显摇曳生姿。细细推敲,此句实为过片的倒装。主人公沉醉于幻境之中,不经意间瞥见已挂起的窗帘外,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才引出“自在”二句的思绪。词人如此倒装,不仅使上下片结构对称工整,更显精巧别致,富于回环变化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全篇主题,使帘外的愁景与帘内的愁人相映成趣,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婉转细腻之笔触,勾勒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词人往往能以敏锐之心捕捉这份微妙情愫,将其凝于笔端,化作字里行间的低吟浅唱。而在这字句流淌间,亦悄然融入了词人对时代变迁、人生浮沉的独特体悟。冯延巳在《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中,便精准捕捉到了这份潜藏于人心深处的闲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因时代风云变幻而生的难以名状、挥之不去的愁绪。“古之伤心人”秦观,一生历经坎坷,年少失怙,仕途受阻,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屡遭排挤,满腔的人生感慨与悲愤,渐渐化作一种凄婉哀怨的心境,弥漫于他的词作之中,赋予其作品以含蓄深邃、幽微婉约之美。
# “自在”二语,夺南唐席。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 宛转幽怨,温、韦嫡派。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 “晓阴无赖似穷秋”上眉批:家大人(梁启超)云:“奇语。”
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 清婉而有余韵,是其擅长处。此调凡五首,此首最胜。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景中见情,轻灵异常。上片起言登楼,次怨晓阴,末述幽境。下片两对句,写花轻雨细,境更微妙。“宝帘”一句,唤醒全篇。盖有此一句,则帘外之愁境及帘内之愁人,皆分明矣。
不详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浣溪沙》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等句皆思路沉着,非如苏词之振笔直书也。北宋词家以缜密之思,得道炼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
现代戏曲理论家吴梅《词学通论》
上一篇:宋·王十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