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qīng
hán
shàng
xiǎo
lóu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2
qīng
hán
shàng
xiǎo
lóu
xiǎo
yīn
lài
qióng
qiū
dàn
yān
liú
shuǐ
huà
píng
yōu
zài
fēi
huā
qīng
mèng
biān
chóu
bǎo
lián
xián
guà
xiǎo
yín
gōu

译文

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窗外,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恰似梦境,

逐句剖析

"漠漠轻寒上小楼":带着一丝寒意,

# 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

"晓阴无赖似穷秋":独自登上小楼,

# 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无赖:无聊,无意趣。,晓阴:早晨天阴着。

"淡烟流水画屏幽":清晨的阴凉,

# 幽:意境悠远。,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自在飞花轻似梦":窗外,

"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儿自由自在地轻轻飞舞,

# 丝雨:细雨。

"宝帘闲挂小银钩":恰似梦境,

# 闲挂:很随意地挂着。下片偶句,情景双融,境界略似崔橹《过华清宫诗》三首之三:“湿云如梦雨如尘。”全篇不甚分析层次,亦不写人物,而伊人宛在,情踪自见。末借挂起帘栊一点,用笔极轻淡,却收束正好,意境仿佛李璟词“手卷真珠上玉钩”,惟彼作起笔,此乃结语耳。,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词之上阕,借由细腻感知点示了时间、地点与气候意象,春晨时分,一女子独倚楼台,其情其景跃然纸上;下阕则直抒胸臆,以落花喻梦之缥缈,以细雨绘愁之绵长,主旨昭然若揭。全篇以“淡笔轻描”之法,将满腔情愫悄然融入景致之中,营造出一种既怅惘又闲适的意境,色彩淡雅而意境幽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伤春”情怀,作为古代诗词中一抹挥之不去的哀愁底色,其背后往往潜藏着对时光匆匆、年华老去的深沉喟叹,以及对生命、爱情乃至世间一切美好却易逝之物的无尽悲悯。秦观,这位才情横溢的文人,早年虽怀揣壮志,议论风发,然身陷新旧党争的漩涡,屡遭厄运,先是在京城洛阳辗转困顿,后又被贬谪至偏远的南荒之地,这一系列变故,无疑在他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关于此词的创作年代,虽已难以精准确证,但若将其置于秦观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之中审视,不难揣摩,词中或许正寄寓着他那份深沉的忧愁与悲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伤春的婉约词。此词以淡雅之色调、空灵之意境,勾勒出一幅春日晨曦中,佳人独倚楼台,心间泛起缕缕哀愁、萦绕丝丝孤寂的细腻画卷。其境悠然怅惘,又不失闲适之韵,字里行间,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从“淡烟流水画屏幽”的室内虚景,到“自在飞花轻似梦”的窗外实景,通过视角转换构建层次分明的画面空间,实现“隔帘望景”的朦胧美。倒装:“宝帘闲挂小银钩”为倒装句。正常语序可能更倾向于先描述视线从幻境中收回,再看到帘外的飞花细雨,但词人将“宝帘闲挂小银钩”这一静态画面置于句末,作为上片与下片的过渡,既使得上下片结构对称工整,又通过倒装手法,在不经意间引出下文对帘外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愁境与帘内的愁人更加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比喻:“漠漠轻寒,似雾如烟”运用比喻手法,将“轻寒”比作“雾”和“烟”,形象地描绘出春寒的轻柔与弥漫,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情景交融:“漠漠轻寒上小楼”,将淡淡的愁思与薄薄的春寒相结合,愁思随春寒无声无息地在心头漾起,情景相生,意境深远。渲染:“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通过对飞花细雨的描绘,进一步渲染出飘渺朦胧、不即不离的美感,同时也烘托出主人公茫无边际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晨起刹那的微妙感知与室内景致,语言温婉细腻,内蕴深长。开篇以极轻极淡之笔触,却饱含着作者细腻入微的心灵震颤。“漠漠轻寒”,如雾似烟,二字轻描淡写间,便将那缕缕轻寒缓缓漫上小楼的景象勾勒而出,瞬间为这春寒料峭的清晨平添了几分空旷寂寥。此景与“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意境相通,然其婉约幽微之韵,更胜一筹。不言“愁”字,却以“漠漠轻寒上小楼”轻轻点染,那“上”字意味深长,淡淡愁绪仿佛随着薄薄春寒,悄然在心头泛起涟漪。仅此首句,便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随后,“晓阴无赖似穷秋”一句,在凄清之上又添一抹暗淡。暮春时节,却寒如深秋,这春阴笼罩的早晨,寒意逼人,令人心生烦闷。词人却将这无聊归咎于“晓阴无赖”,更添几分寂寞凄寒。主人公或许刚刚从梦中苏醒,睡眼朦胧间,只见室内画屏静立,烟霭轻绕,流水潺潺,在阴郁的氛围中更显幽远迷离。恍惚间,他仿佛与这清幽之景融为一体,又似仍沉浸在朦胧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情与景、意与境浑然天成的绝妙写照。下片转而描绘倚窗所见,正面抒写春愁。不经意间,主人公的视线飘向窗外:飞花袅袅,细雨如丝,迷离飘渺,无边无际。见飞花之飘零,忆残梦之虚幻,心中顿生细雨蒙蒙般的茫然愁绪。词人本欲抒写春梦之虚幻与愁绪之无尽,却巧妙地透过窗户,将镜头拉远,聚焦于远处的飞花细雨,情感距离的拉长,更添几分朦胧之美。他将“梦”与“愁”这两股抽象的情感,巧妙地编织进“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卷之中。此等手法,约翰·鲁斯金谓之“感情误置”,而在中国诗词中,却是屡见不鲜。词末以“宝帘闲挂小银钩”收束,更显摇曳生姿。细细推敲,此句实为过片的倒装。主人公沉醉于幻境之中,不经意间瞥见已挂起的窗帘外,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才引出“自在”二句的思绪。词人如此倒装,不仅使上下片结构对称工整,更显精巧别致,富于回环变化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全篇主题,使帘外的愁景与帘内的愁人相映成趣,不言愁而愁情自现。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婉转细腻之笔触,勾勒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闲愁。词人往往能以敏锐之心捕捉这份微妙情愫,将其凝于笔端,化作字里行间的低吟浅唱。而在这字句流淌间,亦悄然融入了词人对时代变迁、人生浮沉的独特体悟。冯延巳在《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中,便精准捕捉到了这份潜藏于人心深处的闲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因时代风云变幻而生的难以名状、挥之不去的愁绪。“古之伤心人”秦观,一生历经坎坷,年少失怙,仕途受阻,于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屡遭排挤,满腔的人生感慨与悲愤,渐渐化作一种凄婉哀怨的心境,弥漫于他的词作之中,赋予其作品以含蓄深邃、幽微婉约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自在”二语,夺南唐席。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四

# 宛转幽怨,温、韦嫡派。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

# “晓阴无赖似穷秋”上眉批:家大人(梁启超)云:“奇语。”

清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 清婉而有余韵,是其擅长处。此调凡五首,此首最胜。

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景中见情,轻灵异常。上片起言登楼,次怨晓阴,末述幽境。下片两对句,写花轻雨细,境更微妙。“宝帘”一句,唤醒全篇。盖有此一句,则帘外之愁境及帘内之愁人,皆分明矣。

不详词学家、文史学家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浣溪沙》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此等句皆思路沉着,非如苏词之振笔直书也。北宋词家以缜密之思,得道炼之致者,惟方回与少游耳。

现代戏曲理论家吴梅《词学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十朋《红梅》

下一篇: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