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槐高柳咽新蝉":槐树枝繁叶茂,柳树高大,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
"薰风初入弦":和暖的风微微吹起。
#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诗:“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碧纱窗下水沈烟":绿色的纱窗下,香炉中升腾着沉香的袅袅轻烟。
# 水沈: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棋声惊昼眠":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微雨过":细雨过后,
"小荷翻":轻风把荷叶翻转。
"榴花开欲然":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更是红得像火焰。
# 然: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玉盆纤手弄清泉":纤手拨动清池泉水。
# 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玉盆:指荷叶。
"琼珠碎却圆":溅起的水滴落在荷叶中,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 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闺阁生活的诗。它通过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以声响展现环境的寂静之美,下片则用视觉描绘大自然的生机与动美。全词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淡雅清新且富有生活情趣的情调。巧妙地运用了描写手法,将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交叉融合,使得整首词的艺术效果极佳。这种细腻而生动的表现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棋声惊昼眠。”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棋声打破午睡的宁静,用榴花的鲜艳映衬少女的活力,通过对比增强画面感。多感官描写:通过“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间接涉及嗅觉)等多感官描写的手法,将初夏时节的景象、声音和氛围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初夏世界之中。
3. 分段赏析
《阮郎归·初夏》这首词细腻描绘初夏景致与少女悠闲生活。上片以绿槐高柳、新蝉鸣声及熏风悠扬,展现庭院幽静清凉;室内碧纱窗下水沉烟袅袅,棋声惊扰午睡少女,却更显初夏天气宜人。下片续写少女醒来后的欢愉,她尽情享受初夏景致,弄水赏荷,观石榴花绚烂。细雨过后,园池夏景更显生机,少女采荷玩水,水花如珠,心情喜悦兴奋。整首词细腻勾勒初夏生动画面,让人如临其境。
4. 作品点评
《阮郎归·初夏》此词情景交融,以情感为线索贯穿众多景物,因此虽分散却不杂乱,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和谐感。作者擅长捕捉细腻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进行对比,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环境刻画,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自然之美的庭园画卷,并借此寄托了女主人公纯真、率直以及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 景是写情,情在笔先,景描楮上,色色如画。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三
# 观者叹服其八句状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乱,入争宝之。刻之琬琰,挂于堂室间也。
清沈雄《古今词话》
# 清和婉丽中而风格自佳。
清黄苏《蓼园词评》
# 写闺情而不着言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
近代俞陛云《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一)》
下一篇:宋·宋祁《玉楼春·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