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缯大布裹生涯":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
#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裹:经历。,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粗缯:粗制的丝织品。
"腹有诗书气自华":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 华:丰盈而实美。,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
"厌伴老儒烹瓠叶":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
# 瓠叶:瓠的叶子,可作菜用。据载,东汉刘昆有学生五百多人,每年春秋两度祭祀,常常准备好各种礼仪并用木瓠的叶子作祭祀品。瓠,葫芦、冬瓜等的总名。,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
"强随举子踏槐花":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踏槐花:旧时考试是在秋天举行,夏季槐花黄的时节正在忙于温书应考,故有“槐花黄,举子忙”的谚语。,强:勉强。
"囊空不办寻春马":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
# 寻春马:唐代新科进士有头簪鲜花,骑马踏春的习俗。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写此事。,囊空不办:语出《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
"眼乱行看择婿车":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美女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
"得意犹堪夸世俗":得意时才可以夸耀于世俗,
#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
"诏黄新湿字如鸦":诏书刚刚到黄纸黑字擢升董君。
#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董传留别》属于酬赠之作。整首诗表意含蓄,典故运用精妙。董传外在的简陋衣着、窘迫处境,与他内在丰富的学识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诗人对他的殷切祝愿与他当下的困境也相互交织,这种强烈反差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2. 写作手法
用典:“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句,巧用“烹瓠叶”和“踏槐花”典故。“烹瓠叶”原指以简单食物待客,喻生活清苦,苏轼借此写董传厌弃清贫欲求变;“踏槐花”本指举子应试,苏轼用此表明董传决心参加科举谋出路。象征:“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诗书”象征知识学问,“气”象征人的精神气质,通过这种象征关系,阐述了读书与修养的联系。
3. 分段赏析
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生动地描绘出董传以粗丝束发,身着粗布衣裳的模样。“裹生涯”这一词语搭配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原本的语序应是“生涯裹粗缯大布”,可苏轼巧妙地将其颠倒为“粗缯大布裹生涯”,瞬间赋予了诗句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董传那简朴的生活场景就真切地展现在眼前,同时也暗示了这种清苦的生活对董传而言早已是习以为常。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董传,尽管生活贫困,却始终坚持勤奋读书,也正因如此,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气质远超常人,显得格外出众。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则着重体现了董传的远大志向。他已然厌倦了陪伴那些年老的学者,过着如“烹瓠叶”般清苦、单调的生活,于是毅然决然地跟随众多举子,踏上了科举之路,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出人头地。这里的“老儒”指的是那些学识渊博却年事已高的学者。“烹瓠叶”乃是运用了《诗经・小雅・瓠叶》中的典故,该诗首章的“幡幡瓠叶,采之亨之”,描绘了瓠叶味苦,用以形容宴席上菜肴的简陋与朴素。然而,即便菜肴微薄,主人依然满怀诚意地进行烹饪,充分展现了其真挚的情谊。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典故。“寻春马”暗指孟郊《登科后》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情景,苏轼借此表明,董传即便在科举中取得成功,由于囊中羞涩,也无法像孟郊那样购置马匹,尽情享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而“择婿车”则源自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中所记载的,唐朝进士放榜之日,公卿贵族们倾巢而出,竞相挑选佳婿,一时间,装饰华丽的“钿车珠鞍”密密麻麻地排列而至。苏轼意在表达,董传虽然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赏花,却依然有机会被众多“选婿车”所环绕,令人目不暇接。这两句诗饱含着苏轼对董传的鼓励,他想传达的是,金钱并非关键,能否考中才是重中之重,只要能够金榜题名,一切都会随之而来。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紧承上两句,苏轼进一步对董传给予鼓励,满怀期待地希望董传终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到那时,便可扬眉吐气,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成就。此时的苏轼,仿佛已经全然忘却了诗开篇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剩下对这位尚未得志的书生满满的祝福之情。
4. 作品点评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最大的亮点便是对典故的精妙运用,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含蓄蕴藉。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堪称经典中的经典。抛开此句在诗中对董传的赞美之意,单纯从字面去解读,它所表达的是:那些长期沉浸于书海,勤奋钻研的人,其身上自然而然会散发一种优雅、脱俗的气质,让他们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一诗句精准地提炼出读书之人共有的典型特征,高度概括了读书对个人气质塑造的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它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读书学习领域的不朽名句,被无数人频繁引用,用以激励自己或他人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汲取养分。
# 句句老健。结二句乃期许之词,言外有炎凉之感,非有所不足于董传也。
清纪晓岚《苏文忠公诗集》
# (首联二句)飘然而来,有昂头天外之慨。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腹有诗书气自华’,使人不敢空慕清华之气,语亦大妙。
明谭元春《东坡诗选》
下一篇:宋·晏殊《破阵子·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