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彻《阳关》泪未干":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
# 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即琴歌《阳关三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名《渭城曲》,别名《阳关曲》,为送别之曲。
"功名余事且加餐":视功名为余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 加餐:多吃饭。,余事:多余。
"浮天水送无穷树":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
# 无穷:无尽,无边。
"带雨云埋一半山":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今古恨":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
# 今古:古往今来。
"几千般":何止千件万般,
# 般:种。
"只应离合是悲欢":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一作“只今”。
"江头未是风波恶":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
# 未是:还不是。
"别有人间行路难":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 行路难:原为乐府《杂曲歌辞》调名,抒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九首。这里借指仕途的艰难风险。,别有:更有。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作者在江上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如“唱彻《阳关》泪未干”。同时借景抒情,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营造出惆怅压抑的氛围,烘托离别的愁绪。还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反问“只应离合是悲欢?”拓宽情感维度,最后以“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表达对世路艰难的深刻认识,揭示人间不仅有离别之苦,更有诸多坎坷。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词人将离别的愁绪融入到水天送树、云埋半山的景象中,借眼前之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与前路未知的忧虑。反问:“只应离合是悲欢?”运用反问,强化语气,突破了一般送别词只聚焦于离别的局限,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多种遗憾,深化了词的主题,拓展了情感的深度与广度。
3. 分段赏析
《鹧鸪天・送人》上阕,“唱彻《阳关》泪未干”,开篇点题,以《阳关》曲烘托出送别时的不舍,泪水难干尽显深情。“功名馀事且加餐”,在离别之际劝友人看淡功名、保重身体,于惜别中融入对友人的关怀。“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融情于景手法,水天相接送树、雨云埋山之景,营造出压抑氛围,含蓄表达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惆怅。下阕,“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以反问拓展主题,指出人间遗憾众多,离别并非唯一的悲欢,引发对人生复杂情感的思考。“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进一步深化感慨,将江上风浪与人间行路作比,强调世路艰难,抒发自身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整首词借送别之景,层层递进地抒发情感,从惜别到对人生的感慨,意蕴深刻。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送人》作为辛弃疾词作中的经典,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语言质朴自然又蕴含深意,将送别场景与人生感慨巧妙融合,借景抒情、以反问深化主题的写作特色鲜明。上阕写景,“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以壮阔而略带压抑之景烘托离情,景语皆情语;下阕议论抒情,“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两句,突破传统送别词局限,由离别之愁延伸至对世路艰难的喟叹,拓宽情感深度,展现出辛弃疾词作豪放沉郁风格的另一面。此词虽无广泛传颂的特定名句,却以深刻的情感与独特的立意,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为研究辛弃疾的思想与创作风格提供重要样本。
# 此阕写景而兼感怀,江树尽随天远,好山则半被云埋,人生欲望,安有满足之时。况世途艰险,过于太行、孟门,江间波浪,未极其险也。
现代浙江省图书馆原监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下一篇:宋·苏轼《石钟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