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xíng
·
·
chēn
zhōu
shè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3
shī
lóu
tái
yuè
jīn
táo
yuán
wàng
duàn
xún
chù
kān
guǎn
chūn
hán
juān
shēng
xié
yáng
驿
méi
huā
chuán
chǐ
chéng
hèn
chóng
shù
chēn
jiāng
xìng
rào
chēn
shān
wèi
shuí
liú
xià
xiāo
xiāng

译文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逐句剖析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时节,独居在孤寂的客馆,

#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远方的友人的音信,

#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 鱼传尺素:东汉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尺素:这里指书信。

"砌成此恨无重数":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 无重数:数不尽。,砌:堆积。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 幸自:本自,本来是。,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谪居郴州时所作的一首羁旅词。全词以朦胧凄迷的意象开篇,通过雾中楼台、月下津渡的虚景勾勒,转入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的实境描摹,将谪居之人的迷茫孤寂融入景物描写。下片由远方友人的书信慰藉引出愁绪堆积的慨叹,最终以郴江流水的自然现象作结,借山水问答寄托身世飘零之感。词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与情景交融的笔调,展现出词人贬谪途中细腻深沉的羁旅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踏莎行》是北宋词人秦观于绍圣四年(1097年)贬谪郴州期间所作。秦观因新旧党争牵连,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削去官爵俸禄,谪居郴州。此词作于他再贬横州之前,词中“孤馆”“春寒”“杜鹃声”等意象,皆暗合其羁旅孤寂、仕途坎坷的境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贬谪羁旅的词。词人借雾锁楼台、月迷渡口的迷茫景象,以及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的凄凉氛围,抒发了谪居异乡的孤寂与哀愁。下片写远方亲友的慰藉,更添无奈与怅惘,流露出对命运的感伤。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以“失”“迷”二字赋予景物主观情感,使雾中楼台、月下渡口成为词人迷茫怅惘心境的投射。拟人:“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幸自”“为谁”赋予郴江人性化的诘问,借江水的无情流淌暗喻自身漂泊命运。虚实结合:上片“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为虚写想象之景,下接“可堪孤馆闭春寒”实写羁旅处境,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结尾郴江之问更将实景虚用,以江水流向的实象寄托人生漂泊的虚境。

3. 分段赏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开篇即以视觉的迷失构建朦胧意境,“失”“迷”二字精准捕捉雾霭月色中景物的模糊状态,既是实景描摹,又暗喻人生方向的困惑。楼台与津渡作为现实中的坐标,在此成为理想破灭的象征,为全词奠定迷茫基调。“桃源望断无寻处”:承接前句,“望断”二字凝注长久眺望的焦灼,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在此化为虚妄的寄托。三字短语“无寻处”戛然收束,将精神家园的幻灭感表现得斩钉截铁,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在此豁然显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镜头转向羁旅实境,“孤馆闭春寒”以空间封闭感强化孤独,春寒本应短暂,却因“闭”字成为持久煎熬。杜鹃啼血与斜阳暮色双重意象叠加,声音的凄厉与色彩的沉郁交织,将时间凝固在黄昏这一最易引发愁思的节点。“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典不着痕迹,折梅赠远与鱼传书信的典故并置,表面写友朋慰藉,实则暗转笔锋。寻常的温情在此成为情感反衬,为下文“砌恨”埋下伏笔,展现词人处理传统题材时的创新意识。“砌成此恨无重数”:“砌”字出人意料,将无形愁绪具象为可累积的砖石,与“无重数”形成矛盾修辞,既突出恨意之深重难消,又暗含这种愁苦是经年累月堆积而成,赋予抽象情感以惊人的质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结尾设问最见匠心,以山水问答的形式将地理特征人格化。“幸自”“为谁”的转折,既写江水背离山脉的自然现象,又暗喻自身被迫离乡的遭际。无理之问中饱含对命运无常的诘问,余韵悠长令人扼腕。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妙处在于虚实相映,彼此生辉。上片以虚笔勾勒实景,下片则将实境升华为虚境,尤以两结之句最为词坛称道。王国维(静安)虽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却指苏轼对后二语的称赏为“皮相”之见,此论未免失之偏颇。细品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韵格调、意境深蕴,实与“可堪”二句各有千秋。苏轼所谓“皮相”之赏,恰印证了“知音难觅”之叹。全词以婉转蕴藉的笔致,抒写失意文人的孤寂悲苦,含蓄地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幽微讽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千古绝唱。秦殁后坡公常书此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高山流水之悲,千载而下,令人腹痛。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 少游坐党籍,安置郴州。首一阙是写在郴,望想玉堂天上,如桃源不可寻,而自己意绪无聊也。次阕言书难达意,自己同郴水之自绕郴山,不能下潇湘以向北流也。语意凄切,亦自蕴藉,玩味不尽。“雾失”、“月迷”,总是被谗写照。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首写羁旅,哀怨欲绝。起写旅途景色,已有归路茫茫之感。末引“郴江”、“郴山”,以喻人之分别,无理已极,沉痛已极,宜东坡爱之不忍释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这首词层次极为分明。开头两句都以对句起,都是平叙;中间第三句一顿;末两句是中心所在。虽是小词,用的是慢词作法。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

# 《诗眼》载前辈有病少游“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谓“斜阳暮”似觉意重。仆谓不然,此句读之,于理无碍。谢庄诗:“夕天际晩气,轻霞澄暮阴。”一联之中,三见晩意,尤为重叠。梁元帝诗:“斜景落高舂。”既言“斜景”,复言“高舂”,岂不为赘?古人为诗,正不如是之泥观当时米元章所书此词,乃是“杜鹃声里斜阳曙”,非“暮”字也,得非避庙讳而改为“暮”乎?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

# 前辈论王羲之之作修禊叙,不合用丝竹管弦。黄太史谓秦少游《踏莎行》末句“杜鹃声里斜阳暮”,不合用“斜阳”,又用“暮”,此固点检曲尽。孟氏亦有“鸡豚狗彘”之语,既云“豚”,又云“彘”,未免一物两用。

宋张侃《拙轩词话》

# 秦少游《踏莎行》“杜鹃声里斜阳暮”,极为东坡所赏,而后人病其“斜阳暮”似重复,非也。见斜阳而知日暮,非复也。犹韦应物诗:“须臾风暖朝日暾。”既曰“朝日”,又曰“暾”,当亦为宋人所讥矣。此非知诗者。古诗“明月皎夜光”,“明”“皎”“光”,非复乎?李商隐诗:“日向花间留返照。”皆然。又唐诗:“青山万里一孤舟。”又:“沧溟千万里,日夜一孤舟。”宋人亦言“一孤舟”为复,而唐人累用之,不以为复也。

明杨慎《词品》卷三

#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平,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少游“斜阳暮”,后人妄肆讥评,托名山谷,《淮海集》辨之详矣。又有人亲在郴州见石刻是“斜阳树”,“树”字甚佳犹未若“暮”字。

明俞彦《爰园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下一篇:宋·欧阳修《丰乐亭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