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叠叠上瑶台":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 瑶台:华贵的亭台。,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度呼童扫不开":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 童:男仆。,几度:几次。
"刚被太阳收拾去":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
#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却教明月送将来":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 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这两句说,太阳落了,花影刚刚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随着月光出现了。,却教:一作“又教”。教,让。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七言绝句。诗中,苏轼借花影为意象,巧妙抒发自身渴望施展抱负,却受现实掣肘、徒唤奈何的心境。此诗还暗指王安石,字里行间藏着对其新政的不满。全诗以物寄情,比喻手法新颖独到,用词精妙、意境深远,以浅近语句蕴含深刻意旨,尽显含蓄蕴藉之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这些小人的憎恶以及对其难以清除的无奈,使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政治现象变得具体可感。拟人:“收拾去”“送将来”赋予“太阳”“明月”以人的动作,生动地描绘出随着太阳、月亮的交替,花影出现和消失的动态过程,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间接抒情:借物抒情,诗人借吟咏花影这一事物,抒发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对王安石新政下朝廷中一些现象的不满,将情感巧妙地寄托在对花影的描写之中。反衬:以动衬静,第一句“上瑶台”写影的动,隐含光的动,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通过影的动与不动的对比,以及光与影动静之间的相互映衬,突出了花影的特点,也为情感的表达营造氛围。象征:花影的变化象征着朝廷中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小人的得势与失势,“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以自然现象象征政治更迭,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诗中“重重叠叠上瑶台”,描绘的是花影的移动,这背后实则暗藏着光线的变化。为何用“上”而非“下”,原因在于红日正缓缓西沉。此时,光线渐斜,花影便似在往高处“攀爬”。诗人多次呼唤童子,试图将花影扫去,可“扫不开”,这一细节体现出花影静止不动,从侧面反映出光线在此刻并无变动。光线稳定,花影自然也不会改变位置,任凭怎么清扫,花影依旧牢牢“扎根”原地。待太阳落山,花影仿佛被太阳“收走”,可随着明月升起,它又被“送回”。这一“收”一“送”,生动展现了光线的交替变化,也随之带来花影一“去”一“来”的更迭。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独具慧眼,抓住光与影的紧密关联,着重刻画花影的动静之态、来去之变,赋予了整首诗如波浪般起伏的动态美感。花影本身姿态优美,诗人却执意“几度呼童”清扫,这背后巧用讽喻之法。诗人将那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肆意弄权的小人。朝中正直的大臣们费尽心力,也难以将这些小人彻底铲除,一批小人被扳倒,很快又有新的一批补上。“上瑶台”描绘花影移动,已流露出诗人对其的鄙夷;“扫不开”则更直白地彰显出对花影,实则是对小人的憎恶,恰似正直之臣屡次上奏揭发小人恶行,却毫无效果。小人虽偶尔会暂时隐匿,可最终定会再度现身政治舞台。“收拾去”写太阳落下、花影消失,让诗人松了一口气,满是庆幸;“送将来”描绘明月升起、花影重现,无奈之感又涌上心头。诗中以此暗喻小人占据高位,难以撼动。太阳落山如同神宗驾崩,小人纷纷被贬;明月升起则象征改朝换代,小人又再度活跃,无穷无尽。
4. 作品点评
诗人匠心独运,把自身复杂的情感波动,不着痕迹地融入花影的种种变化里。诗作看似只在描绘花影的寻常景象,实则深意暗藏,尽显含蓄委婉之美,达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精妙境界。整首诗从构思上就极为精巧,借花影抒怀的方式新颖独特,所用比喻贴合情境,生动形象。同时,诗的语言质朴平实,朗朗上口,让人一读就懂,却又能在细品之后,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韵味。
上一篇:宋·欧阳修《秋声赋》
下一篇:宋·晏殊《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