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miǎn
chí
huái
怀
jiù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rén
shēng
dào
chù
zhī
yīng
fēi
hóng
鸿
xuě
shàng
ǒu
rán
liú
zhǐ
zhǎo
hóng
鸿
fēi
dōng
西
lǎo
sēng
chéng
xīn
huài
yóu
jiàn
jiù
wǎng
hái
fǒu
cháng
rén
kùn
jiǎn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逐句剖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

# 人生到处知何似: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似,像。

"应似飞鸿踏雪泥":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脚一样。

# 雪泥:雪地。

"泥上偶然留指爪":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

"鸿飞那复计东西":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老僧已死成新塔":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

# 老僧:即指奉闲。

"坏壁无由见旧题":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 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往日崎岖还记否":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

# 记否:记得。

"路长人困蹇驴嘶":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 蹇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的七言律诗,为和苏辙之作。诗前四句以“飞鸿踏雪泥”为喻,道出人生漂泊的偶然与必然;后四句回忆早年兄弟共游渑池的情景,通过老僧离世、旧壁题诗湮灭等细节,暗含物是人非的感慨。全诗将哲理思辨与生活细节交织,语言平易而意境深远,“雪泥鸿爪”更成为后世表达人生无常的经典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冬,苏轼赴凤翔任职,途经渑池。此地是五年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应试的旧游之地。兄弟二人曾借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壁上,如今重游,老僧已逝,旧题湮灭。适逢苏辙寄诗怀旧,苏轼遂以原韵和诗,借眼前之景抒人生漂泊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与怀旧诗。诗歌以“雪泥鸿爪”为喻,探讨人生的偶然与无常,同时追忆兄弟二人昔日共游渑池的往事。通过老僧圆寂、旧题湮灭的今昔对比,抒发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感慨,并暗含超脱豁达的处世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生的漂泊不定与无常之感,使读者更易理解和产生共鸣。顶真:“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以“泥”为纽带,将“飞鸿踏雪”的意象自然过渡到“泥上留痕”的哲思,强化了人生如鸿雁漂泊无定的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两句,以雪泥鸿爪来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引起下联的议论。颔联“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承接首联,以“泥”“鸿”起笔,采用顶针格进一步阐释“飞鸿踏雪泥”。飞鸿展翅远去后,除了雪泥之上偶然留存的几处爪印,又有谁会在意它的飞行方向是东是西呢?作者从日常情景切入,以雪泥、鸿爪为喻,形象地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相较于直白叙述人生漂泊、时光匆匆,这样的比喻更为含蓄蕴藉。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苏轼这一精妙比喻,化用自《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所言“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笔下的这一意象,生动又深刻,在宋代就备受称赞,还被当作其“善于譬喻”的例子之一。“雪泥鸿爪”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沿用至今。鸿爪在雪泥上留下痕迹纯属偶然,而鸿雁飞向何方却是自然常态。偶然意味着无常,人生际遇如此,世间诸事亦是这般道理。苏轼将人生比作迢迢征途,人们过往的经历,比如曾于渑池投宿、题壁等行为,恰似万里翱翔的鸿雁,不经意间在雪泥上留下爪印,随后又振翅高飞,继续前行,此地绝非人生终点。既然人生的种种遭遇皆是偶然,那么就应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若真能秉持这种态度,追忆往昔时就能减少几分感伤,为人处世也能少些烦忧。苏轼不仅自己秉持这样的人生观,还用此深意劝勉弟弟。这种既庄重又具禅意的人生哲学,与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相契合,也能够慰藉他们内心的共同烦恼,因而流传广泛且长久。颈联“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两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由抽象的人生感慨转向具体的回忆,通过老僧去世、旧壁题字难觅,表达世事变迁的感慨。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为触发点,言往事追溯。这段回忆里,藏着对过往的珍惜,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人生的无常,恰恰反衬出生命本身的珍贵。曾经那些困苦艰辛,如今都化作温暖的记忆留存心间。而此刻,兄弟二人同登进士之榜,前程似锦,更应珍视当下的每分每秒。从这首早期诗作便能看出,诗人内心早已蕴含着强大且达观的人生底色。

4. 作品点评

《和子由渑池怀旧》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全诗风格动荡明快,意境恣逸,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比喻,将人生哲理融入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中,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雪泥鸿爪”更是被后世提炼为成语“雪泥鸿爪”,成为中国文学中探讨人生无常的经典意象,展现了宋诗理趣与抒情融合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清纪晓岚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巩《城南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