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霜风":昨夜霜降寒风骤起,
# 霜风:刺骨寒风。
"先入梧桐":梧桐叶落纷纷。
"浑无处、回避衰容":我无处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
# 浑无处、回避衰容:触目尽是因风而落的桐叶,无处回避。谓天地间都显示出衰老的容貌。衰容,衰老的面容。
"问公何事":秋风问我为何这样,
"不语书空":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在空中书写。
# 不语书空:不说话,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处用典表示胸中愤懑。
"但一回醉":人老了,
"一回病":有时沉醉有时沉病有时慵懒。
"朝来庭下":早晨来到院子里,
# 朝来:一作:秋来。
"光阴如箭":感叹时光荏苒,
# 光阴如箭:一作:飞英如霰。
"似无言、有意伤侬":岁月流逝,催我老并且一身病。
"都将万事":如今万念俱空,
"付与千钟":把所有心事,交付酒杯。
# 付与千钟:交付酒杯,即以酒浇愁之意。钟,酒器。
"任酒花白":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 酒花:指斟酒时酒面泛起的珠花。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行香子·秋与》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秋日抒怀之作,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叙事议论,围绕着词人在深秋时节的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政治失意、身体抱恙背景下的苦闷与超脱。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此词上片的“昨夜霜风,先入梧桐”以及下片的“朝来庭下,光阴如箭”通过描绘秋夜的霜风、梧桐以及清晨的光阴如箭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以此抒发词人的内心情感。设问:“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一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入词人的内心独白,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深度,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词人选择以沉默应对外界的询问,通过在“书空”来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刻。用典:“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句,“不与书空”用典,《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黜放,口无怨言,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此处表示作者胸中愤懑,难以言说。
3. 分段赏析
全词上下片结构对称,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词中两幅衰容相互映照:一是秋风昨夜侵袭梧桐、今朝庭院更显冷清的景象;一是词人病愈后意志消沉、酒后眼神迷离的颓唐之态。上片细腻地描绘了秋日景致并寓情于景,将秋风人格化,仿佛与人低语,展现出词人在面对满目萧瑟秋景时,面容迅速衰老的景象。悲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历史悠久的传统主题,这首词通过“霜风”的描绘,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秋日的凄清与荒凉,为全词铺设了一层悲凉哀怨的底色,“衰容”则是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带来的郁结之色。随后,词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冤屈无处申诉的忧郁与愤懑,上片结尾句“醉、病、慵”三字,精炼地勾勒出词人生活的空虚与苦闷,透露出对社会与人事的绝望。下片转而叙述词人清晨醒来的所感所思,他步入庭院,感叹时光匆匆,在“飞英”的催促下,只能将世间万桩事付与千钟美酒,任凭酒花雪白,眼花缭乱,烛花火红。“飞英”预示着时光的荏苒,岁月的流逝,增添了词作的感伤之情;酒醉、眼乱、烛红,则生动描绘了词人放纵不羁的醉态。
4. 作品点评
作者一生多舛,几遭贬谪。在写下这首词时,作者回望一生漂泊,秋风中过往的淡然、坚定、洒脱似一一看穿。此时的他内心所受的伤害变得异常真实而深刻。全词悲切中又有作者一如既往的旷达,也表达了作者对坎坷一生的无谓态度,在伤感中放任心性的情感,哀而不伤。
# 本词上下片采用对称结构,但时序上却有“昨夜”与“今朝”的先后承递关系。它硬语盘空,借秋日病愈,抒发了官场坎坷、世路沧桑的感叹,流露出风烛残年的悲伤。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张旭泉
上一篇:宋·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
下一篇:宋·陆游《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