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清和雨乍晴":四月天气已是清明和暖,雨过天晴,
# 乍:刚刚。,清和:天气清明而和暖。
"南山当户转分明":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
# 南山当户:正对门的南山。
"更无柳絮随风起":没有了随风飘扬的柳絮在眼前纷纷扰扰,
# 随:一作因。
"惟有葵花向日倾":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 日:太阳。,葵花:葵花:蜀葵,锦葵科,也是我国长久栽培的观赏植物。花大色艳,广布种植,亦有别名“一丈红”。农历四月过后,夏日转盛,正当是蜀葵的花期。,惟有:仅有,只有。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为相期间,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的诗质朴流畅,如《道傍田家》《又和夜丽村舍》《始至洛中言怀》等。词今存三首,词风清新疏淡。其散文的主要成就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通史著作。此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歌描绘了四月雨后初晴,南山清晰呈现,柳絮不再飘飞,唯有葵花向着太阳的初夏景象,借景抒情,通过柳絮与葵花的对比,表达了诗人不随波逐流,坚守忠诚、正直的政治态度与个人操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四月雨后初晴,南山清晰、柳絮不飞、葵花向日等自然景色,抒发自己不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和坚守本心的情感。对比:将随风飘荡、象征投机取巧之人的“柳絮”,与始终向日、象征忠心耿耿的“葵花”作对比,突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托物言志:以“葵花向日倾”来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忠诚不二、坚守原则,不做随风摇摆的“柳絮”,展现自身的政治抱负与人格操守。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四月初夏时节,天气和暖,雨过初晴的清新画面。雨歇云散,正对门户的南山,在澄澈天光下愈发清晰,翠色欲滴,宛如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卷,清新明丽之感扑面而来,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雨后初晴的和暖与惬意,满溢着夏意。“更无柳絮随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人笔锋一转,聚焦于眼前景致。此时,随风轻舞的柳絮不见踪迹,诗人借此寄寓深意,表明自己绝不做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人,在政治立场上坚守原则,绝不投机取巧、随意附和。与之相对,那始终向着太阳盛放的葵花,成为诗人心中正直与忠诚的象征。诗人以“柳絮”暗喻那些拥护变法、摇摆不定的人,以“葵花”自比,喻指坚守旧政、一心向“正”的群体。一场政治风雨过后,诗人以景表意,传递出局势拨云见日的“可喜”态势。
4. 作品点评
《客中初夏》是一首夏日即景诗。诗人敏锐捕捉初夏独特的天气与景物,将远处清晰的南山与眼前的葵花等近景相融合,实景与暗含深意的虚景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清新且静谧的夏日图景。诗中画面富有变化。雨过天晴,诗人对雨雾迷蒙的南山并无偏爱,亦不欣赏随风乱舞的柳絮,却独独钟情于葵花。实则诗人并非单纯喜爱葵花外形,而是另有所寄。诗人久居官场,见惯了如柳絮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之辈,不愿自己也屈从世俗、摇摆不定。故而倾心于葵花,更珍视其向阳而生的特质。此诗借托物言志之法,以葵花自喻,表明自己对君主、对国家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如葵花永远追随阳光一般,坚守自己的政治操守与忠诚之心。
# 诗人以葵花作喻,抒发对皇帝忠贞不渝的感情。
现代张立敏《中华大字经典千家诗》
上一篇: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下一篇:宋·苏轼《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