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东坡月色清":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市人行尽野人行":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 野人:乡野之人,在野的无官职的居士,苏轼自指。,市人:隐指追名逐利奔走于仕途的人。
"莫嫌荦确坡头路":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
# 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
"自爱铿然曳杖声":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 曳:拖。,铿然:声音响亮貌。铿: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以月夜漫步东坡的生活片段为载体,表现了诗人远离名利场的超脱姿态,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全诗以“雨洗东坡月色清”的澄明夜景起笔,借自然清景暗喻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月色、幽坡等意象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是诗人高洁心性的外化,形成”句句言景,无句不言情”的意境交融。对比:通过”市人行尽野人行”的强烈对照,以市人追逐名利的喧嚣反衬野人(诗人)守志自足的幽独。这种”日中为市”与月夜独行的时空对立,凸显出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双关:”荦确坡头路”兼具自然路径与仕途坎坷的双重隐喻,”铿然曳杖声”既是拄杖击石的实写,又象征直面困境的豪迈气魄。苏轼巧妙将生活细节升华为人生哲思。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以清冷笔触勾勒出东坡月夜图景。雨后碧空澄澈,月光如洗,万物晶莹,”清”字既写景又暗喻诗人超脱名利的心境。”市人”与”野人”的对比极具张力,前者为利禄奔波于白昼喧嚣,后者独享月夜清幽,呼应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隐逸志趣。苏轼在此以谢灵运”密林含余清”的笔法,将自然清景与人格境界熔铸一体。末两句”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陡转笔锋,从静谧夜景转向动态哲思。”荦确”既实写乱石嶙峋的山路,更隐喻贬谪生涯的坎坷。”铿然”杖击声打破月夜沉寂,以声衬寂的反衬手法中,迸发出”以险为乐”的豪情。这与《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异曲同工,展现苏轼将困厄转化为精神超越的独特智慧。末句”自爱”二字力透纸背,既是诗人对躬耕生活的告白,更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士大夫精神的终极诠释。
4. 作品点评
全诗彰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深切热爱,以及对世俗名利的鄙夷不屑,满含愿长久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意趣。此诗之所以动人心弦,恰恰在于诗人将这般难能可贵的精神与客观的自然风物相互交融,营造出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诗中句句皆在描绘景致,却又无一句不是在倾诉衷肠,巧妙地寓情于景,寄寓的情思幽远深邃,令人反复品味、回味无穷。
# 出自天成。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编注集成》
# 东坡兴趣佳。不论何题,必有一二佳句,此类是也。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下一篇:宋·汪洙《神童诗》